武汉构筑千亿级“航天生态圈”:天上建天基物联网天基互联网,地上有高端装备新材料

嘉宾参观卫星智能生产线。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长江日报讯 行云天基物联网项目测运控中心投入运营;国内首个商业火箭产业园投产;我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投入使用,卫星产业园建成……从2017年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启动建设,短短4年时间,武汉航天产业发展按下“快进键”,释放出巨大潜能。

筑梦中国星谷

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首颗卫星下线

5月13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卫星产业园,“筑梦中国星谷,扬帆航天时代”主题活动拉开帷幕。当天,我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首颗卫星下线。

此时,距离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动建刚满4年。

2016年8月15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2017年5月,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PPP项目合作协议签署,武汉市新洲区人民政府委托华夏幸福以PPP模式投资、建设及运营基地。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位于新洲区行政区划内,与光谷一江之隔,规划面积68.8平方公里,北至涨渡湖和阳逻机场,南至长江岸线,西至倒水河,东至挖沟闸。

基地由市政府联合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华夏幸福共同打造。基地纳入湖北省“十三五”规划和“十三个重大专项”,也是武汉市“四个国家新基地”之一。

“建设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是武汉掘金太空经济迈出实质性的一步。”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说,“商业航天也将是未来航天发展的主流模式。武汉有着完善的工业、科教、科研、人才体系,发展商业航天有其独特优势,也激活了武汉高质量发展的又一引擎,进一步发挥其城市魅力,完善城市全功能形态。”

2018年底,湖北省公布“一芯两带三区”省级发展战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成为“一芯驱动”战略中的重点项目。2019年初公布的《关于推进全省十大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航空航天产业为湖北省十大重点产业之一,湖北省将依托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发展运载火箭、卫星、发射的产品、服务和应用等产业,轻型航空器核心产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十四五”期间,湖北省委把光谷跨江发展一江两岸建设科技创新大走廊作为重要战略定位,市委将“一主四副”作为战略定位,继光谷、车谷、网谷,将“星谷”作为战略之一,“四谷”闪耀。立足长江新区副城,新洲区加快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建设,推动“星、光”双谷联动,打造高新技术产业极核。

依托大国航天的创新转化能级,武汉将形成全新大航天产业板块,与武汉支柱产业——大临空、大临港、大车都、大光谷板块齐头并进,成就国家战略轴带。

打造千亿产业集群

布局商业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布局商业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三大产业集群。

商业航天产业集群开展火箭研制与发射、卫星运营与数据运用、微小卫星研制以及航天零部件生产等。

目前,商业航天产业集群初步成型: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快舟火箭总装总调中心,2020年投产,具备20发“汉产”火箭的年产能力。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发展有限公司空间工程项目,2021年投产,具备240颗微小卫星的生产和组网能力。航天科工武汉磁电有限责任公司电磁防护材料项目,今年有望投产,为航天、航空、船舶和电子等装备提供全面的电磁防护解决方案。

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为核心,航天科工在卫星制造、火箭发射、卫星测运控、卫星应用等方面已形成“汉产”产业链。

2016年初,航天科工在汉成立国内首个商业火箭公司——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推出“快舟”系列运载火箭。行云工程首颗技术验证卫星“行云试验一号”,便是搭乘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入轨。包括总装总调环节在内,行云工程大部分环节都在汉进行。

航天行云展示中心展示的行云二号卫星模型及介绍。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2017年12月,航天科工旗下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发展有限公司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注册。今年初,全国首条卫星智能生产线建成,5月,首颗“汉产”卫星下线。该生产线将满足年产240颗卫星的能力。无论是“行云工程”还是“虹云工程”,其卫星都有望在此实现“汉产”,成本也会有所降低。

“我们将以卫星产业园为中心,以卫星智能生产线为核心,不断吸引卫星产业配套上下游企业产业生态聚集,推动形成卫星快速设计制造一体化能力。”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艳彬说。目前,卫星产业园品牌效应、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已有10家单位首批签约入驻卫星产业园。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再添商业航天新军。二季度已有22个商业航天上下游产业链项目签约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投资总额逾80亿元。据介绍,二季度签约项目包括航天智慧应用产业基地、金马华中区域总部及大型游乐设施研发生产运营基地、电磁防护材料科研生产基地(三期)等重大项目。

航天智慧应用产业基地项目由力龙伙伴(武汉)数智产业运营有限公司计划投资建设,拟建设空天地大数据基础设施IDC中心、空天地大数据应用中心、新洲城市智脑、北斗时空大数据应用研究院、数字经济场景创新平台等。项目计划7月份开工,3年内完成。

广东金马游乐股份有限公司计划投资建设华中区域总部及大型游乐设施研发生产运营基地(一期),主要建设高端制造生产车间、研发中心、生活娱乐中心、娱乐设施制造车间、智能体验展馆、分拨中心、VR智能制造区域、研发试验基地、结算中心、华中区域总部等。

电磁防护材料科研生产基地(三期)项目由湖南航天有限责任公司旗下航天科工武汉磁电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该项目为电磁防护材料科研生产基地(一、二期)的扩展项目,主要建设总装调试厂房、特种设备生产厂房及消防演练展示平台。

近年来,武汉围绕商业航天领域开展大招商,大批上下游配套项目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快速集聚,形成以新一代航天发射及应用为基础,以卫星平台研制及载荷、空间信息应用服务、航天地面设备及制造为特色的完整产业链,打造千亿产业集群,构筑起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的“航天生态圈”。

瞄准“天基通信”

“虹云”“行云”两大工程落地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落地了航天科工集团的“虹云工程”和“行云工程”两大通信卫星星座项目。

“这对武汉意义非凡。”武汉国家商业航天基地一位负责人说,“卫星应用的三大领域包括遥感、导航和通信。多年来,武汉在遥感、北斗导航等技术方面,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行云、虹云两大工程在汉实施,一定程度能补齐武汉在通信卫星领域的短板。”

据介绍,“行云工程”“虹云工程”分别建设天基物联网系统、天基互联网系统,可统称为“天基通信”。

天基通信把基站“搬”到天上,将卫星发射上天组网,以卫星为基站,实现地面通信全球覆盖。沙漠、岛屿、海上、空中、无人区等“通信盲区”顺利解决通讯刚需,为海洋船舶、集装箱、工程机械、地灾监测、气象预报、应急救援、交通物流、石油采运、人身安全等领域提供真正“全球通”通信保障能力服务。

“行云工程”在政府部门也大有用武之地。行云公司一位负责人介绍,国外有40%~50%天基物联网客户来自政府部门,但国内政府级天基物联网市场还是片空白。自然资源、应急管理、气象等部门都是潜在客户。“在应急救援、重大工程地质灾害监测等特殊场景方面,天基物联网都是值得信赖的解决方案。”

据介绍,天基物联网系统将分三个阶段完成。2019年发射行云二号01、02卫星,开始行业试运营和应用测试。2021年完成小规模组网并拓展行业应用。2023年完成星座组网并大规模推广应用。

火箭产业园展示中心展示的亚轨道飞行器具体飞行步骤。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卫星应用的广阔前景,推动武汉商业航天领域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李伯虎院士工作室今年5月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卫星产业园挂牌,开展智能制造等方面的技术攻关。

“要发挥湖北在空天信息与遥感领域的技术优势,打造火箭、卫星、载荷、信息处理与应用完整产业链。”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宇航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龚健雅说,武汉大学具备研发卫星和载荷的条件和能力,已设计研发珞珈系列遥感卫星。今年2月,湖北珞珈实验室揭牌成立,该实验室聚焦空天科技领域,由武汉大学牵头,联合中科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航天科工、高德红外等科研院校和企业组建,开展遥感实时监视卫星重点科研攻关。

“武汉商业航天产业有着巨大发展空间。”华中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博士生导师吴杰说,目前,武汉乃至华中地区的航空航天研究方兴未艾,尤其是产、学、研中的“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都设置了航空航天类的专业,这些都将有力促进武汉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反过来,武汉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也会推动高校航空航天科研和人才培养,最终会形成集“产学研”一体化的武汉航天之城。

火箭产业园展示中心展示的小行星探测器运行规律。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卫星产业园

◎园区设有卫星载荷制造中心、航天器智能制造中心、微小航天器制造中心、空间应用制造中心等

◎可年产240颗1吨以下的小卫星

5月13日,国内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生产的第一颗“汉产”卫星下线

◎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北京遥感设备研究所、贵州梅岭电源有限公司、北京吾天科技有限公司等10家单位签约入驻武汉卫星产业园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入驻园区,成立院士工作站

◎未来以卫星智能生产线为核心,不断吸引卫星产业配套上下游企业产业生态聚集,构建自主可控、多态化的完整供应链,打造国内最具研产实力和行业资源吸引力的“三公里生态圈”

火箭产业园

◎火箭总装测试厂房、动力站等

◎快舟火箭总装总调项目已经投产,具备年产20发运载火箭能力

“快舟一号”运载火箭用于微小卫星发射和组网,700公里地球同步轨道总运载能力达200千克。

“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直径达2.2米,为国内现役最大的固体运载火箭,总运载能力达1吨,可实现“一箭六星”发射任务

◎2018年9月至今,产自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的“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先后成功进行了6次发射,把12颗卫星送入太空。

◎“新洲号”快舟火箭近期择机发射。这也是首枚真正意义上的汉产火箭,它的组装、调试都在位于新洲区的火箭产业园内完成

“星谷”崛起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大事记②

2018年9月26日

第四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在武汉举行,“汉产卫星”落户新洲。

2018年9月29日

由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2018年12月22日

由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发展有限公司研制的“虹云·武汉号”卫星成功发射,武汉迈入太空时代。

(长江日报记者谭德磊 陈俞 李亦中 通讯员程书雄 刘慧)

相关报道>>>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星箭齐飞:首颗“武汉造”卫星下线,“新洲号”火箭近期择机发射

汉产卫星火箭助力“太空铺网”,武汉快步迈向“中国航天第三极”

【编辑:贺方程】

(作者:谭德磊 陈俞 李亦中 胡冬冬)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