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的干部永远是人民的公仆!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要特别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

——2014年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在河南省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指出

在今天的河南兰考县焦裕禄同志纪念馆里,珍藏着一把藤椅,上部的藤条网上靠前有一个大窟窿。看到这把藤椅的人,无一不被这背后的故事所震撼。

河南省兰考县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内珍藏的焦裕禄曾用过的藤椅。新华社发

曾任兰考县委书记的焦裕禄长期患有肝病,工作繁忙,肝病越来越严重。每次肝疼的时候,他就采取“压迫止疼法”,钢笔、茶缸盖儿、鸡毛掸子都是他用来顶肝的工具,时间长了,他坐的藤椅的右侧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

岁月褪去了这把藤椅的颜色,洗不去人们对焦裕禄的思念;病魔夺走了焦裕禄的生命,却留下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数十年过去了,焦裕禄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它激励了一代代共产党人接力奋斗,让兰考这片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焦裕禄精神”在兰考焕发新活力

“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兰考,是焦裕禄生前最牵挂的。

上世纪60年代,兰考风沙成患。一刮风,沙丘就随风滚动。焦裕禄就是那时候受命来到兰考。在兰考工作的475天里,他靠着一辆自行车、一双铁脚板,带领党员干部对兰考所有的风口、沙丘和河渠逐个丈量、编号、绘图,依靠群众、团结群众治沙种树,开启了兰考战风沙、盐碱、内涝“三害”、求温饱的艰难岁月。

风沙小了,生态好了,庄稼丰收。慢慢地,兰考人不再拿着“饭碗棍子袄”外出要饭。更重要的是,兰考人精神上立起来了。“只要干,一定能在困难面前闯出一条路来!”

兰考人记住了焦裕禄,在他拓荒出的这条路上,慢慢走到了今天。如今兰考县风沙治理效果明显,绿树成荫,农桐间作,林茂粮丰,是河南省首批15个森林城市之一,“三害”早已寻不到踪影,人们的居住环境大为改善。

从风沙之地到森林城市,兰考的生态治理堪称传奇。而今,兰考林木覆盖率达30.15%,全方位提升了城市森林生态系统。不但改善了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还实现绿色贯通城乡,生态成果共享。

“红色的兰考,正向生态兰考、森林兰考快速迈进。”这句话,写进了兰考官方文件。

河南省兰考县展览馆(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

“焦桐叶茂”成为群众脱贫致富林

2017年2月27日,兰考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是河南首个“摘帽”的贫困县,是全国第一批实现脱贫的国家级贫困县。从此,“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兰考,翻开了新的一页。

兰考县不但治好了风沙,而且甩掉了戴了太久的“贫困帽”,让兰考人民过上了好日子。这是老书记焦裕禄梦寐以求的事,也是兰考干部群众对焦裕禄书记最好的告慰。

在这场“攻坚战”中,群众纷纷称赞“焦书记又回来了”。兰考县重树“四面红旗”,开展以争创“脱贫攻坚红旗村”“基层党建红旗村”“产业发展红旗村”“美丽村庄红旗村”为主要内容的党建活动,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变得更坚强有力。

1963年,为了防风固沙,帮助农民摆脱贫困,焦裕禄提倡种植泡桐,人们亲切地叫它焦桐。如今“焦桐叶茂”,是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原材料,也是兰考人民的“绿色银行”。

“这是县里万亩桐林,也是致富林。”在“民族乐器村”堌阳镇徐场村,当地干部介绍,泡桐刨成板,过去做风箱,现在制乐器。“一块泡桐板卖十几块钱,可做出来的乐器,竟能卖到三四千块甚至上万块。”河南中州民族乐器有限公司总经理代胜民感慨。

现在,兰考每年民族乐器产值近20亿元,成为全国四大民族乐器生产基地之一,解决上万人就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至理要言,因为泡桐的故事,在兰考县有了真切直观的表达。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2009年4月,习近平曾到兰考参观焦裕禄事迹展,并种下一棵泡桐。焦裕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强大的震撼力、穿透力和凝聚力,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敢教日月换新天

无论治理“三害”、脱贫攻坚,还是奔向小康生活,都离不开奋斗精神。在焦裕禄精神里,就有一种“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甘于奉献,不畏牺牲。

“焦裕禄身上有一股奋斗精神,就是干工作的韧劲,你是怎么理解他的韧劲的?”几年前,一位来自东部省份的县委书记到焦裕禄纪念园参观,向焦裕禄纪念园管理处办公室主任孔留根提出一个问题。孔留根告诉他:“焦裕禄说过一句话,‘认准了,就要抓住死不丢’。他追风沙要追到沙落地,查流水要查到水归河。不取得胜利就决不收兵。”那位县委书记感触地说:“这就是‘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作风。有了这股劲头,什么工作做不好?”

“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宣讲焦裕禄精神十余年,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副馆长董亚娜对此理解很深:百年风霜雨雪、百年大浪淘沙,我们党能从最初50多名党员发展到今天的9100多万名党员,带领全国人民走上民族复兴之路,靠的是什么?“就是因为党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职责,和一个个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一批批新时代的‘焦裕禄群体’,无私奉献,忘我牺牲。”

游客在河南省兰考县展览馆内参观。  新华社发

【以求实作风为群众办实事】

在焦裕禄同志纪念馆,一辆破旧的28自行车,把人们带回了历史现场。50多年前,焦裕禄就是蹬着这辆车,到120多个生产大队走访、蹲点。

“在人们的记忆中,在兰考期间,焦裕禄除了开会,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焦裕禄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席建设说,焦裕禄深入田间地头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把群众同自然灾害斗争的一点一滴宝贵经验总结成整治“三害”的具体策略,“焦裕禄治‘三害’的过程,就是他扑下身子开展调研、求真务实、科学施策、真抓实干的过程。正是这种深入群众、求真务实的作风,使兰考的治灾方略贴近现实、贴近民心,牵住了改变兰考落后面貌、促进兰考发展的‘牛鼻子’。”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在焦裕禄精神里,有一种求实作风,一切从实际出发,凡事探求就里,脚踏实地,真正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办实事。

焦裕禄(1922—1964)

山东淄博博山县北崮山村人,原兰考县委书记,干部楷模,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

1946年,焦裕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0年,被任命为尉氏县大营区委副书记兼区长,1954年8月相继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起重机厂机械加工车间进修,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时所表现出来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被后人称之为“焦裕禄精神”。1964年5月14日因肝癌病逝于郑州,终年42岁。

(长江日报记者汪甦 统筹:郑汝可)

【编辑:贺方程】


(作者:汪甦 郑汝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