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开建四大都市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长江日报融媒体9月28日讯 为进一步提升我市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协同创新水平和成果转化应用速度,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促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及绿色农业的发展,2018年武汉市财政投入1000万元,全面启动现代都市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是涵盖农产品价值形成和分配的多部门复合体。在农产品研发、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中,为满足特定市场需求,高校、科研院所、农业推广机构、农业经营主体等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衔接、相互支撑,以实现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协调发展。

武汉农业科技资源十分丰富。目前,我市现有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科院油料所、省农科院等数十家涉农高校、科研院所;拥有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0多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拥有张启发、傅廷栋、陈焕春、王汉中、桂建芳等10多个涉农院士,农业科研能力强劲,拥有一批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农业科研成果。同时,还有市、区、乡农业推广机构数十个,农业技术推广人员3000余名,农业科技型企业139家,科技示范户7000多户,这些都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是武汉建设现代都市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重要条件。

武汉都市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既是凸显武汉特色、发展品牌农业的需要,也是对国家、湖北省产业技术体系的补充完善。体系建设依托武汉市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联合武汉地区涉农院校、科研院所、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结合优势产业链,构建结构合理、先进管用、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力争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建成一批企业科技创新平台。2018年重点围绕“设施蔬菜、水生蔬菜、生态渔业、绿色畜牧”四大方向进行产业链布局,产业链设首席专家—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示范基地三个层级,遴选四个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家团队,构建了市财政支持、市农委主导、市农科院实施的监管模式,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设施蔬菜 美味蔬果四季不断 绿色科技确保安全

设施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1名,岗位专家6名,综合试验示范基地6个。

主要进行适合设施栽培的蔬菜品种引进、筛选和示范推广;开展设施蔬菜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减量化技术、安全生产技术和周年茬口搭配技术等集成示范应用;开展设施蔬菜机械化生产模式的集成示范应用;开展蔬菜产品品质控制和采后加工技术的示范应用;开展设施蔬菜和水生蔬菜产业经济研究。

黄陂武湖基地:

展示筛选数千品种  打造不落幕种博会

设施蔬菜品种展示筛选示范基地位于武汉市黄陂武湖的武汉市农业科学院种业科技展示中心,总面积1800亩。

基地对地展进行功能区划分,开辟了20000㎡市民采摘区,设置了200m观赏走廊,种植各类新奇瓜果,首次设立15000㎡露地蔬菜全程机械化演示区,田间现场演示新型农机40套。

2018年,基地新建22座单栋大棚,改建18座大棚,升级展示园区灌溉设备,实现了滴灌、喷灌等节水设施全覆盖。西甜瓜、苦瓜、丝瓜前期栽培全部实行避雨栽培。春季已收集和引进示范国内外180多家育种单位和种子企业的番茄、茄子、辣椒、黄瓜、苦瓜、南瓜、丝瓜、瓠瓜、白菜、甜玉米,以及各类特色蔬菜等品种3200多个、农业新装备40余套。秋季收集和引进国内外甘蓝、白菜、花椰菜、菜薹、芥菜等以十字花科为主的蔬菜品种约2000个,在田间进行示范种植,目前长势良好。

今年基地举办的武汉种博会首次实行“1+5+1”的办会模式,即1个主题会、5个专题会、1个种业发展论坛。涵盖了油菜、茄子、春季蔬菜、甜糯玉米、水稻、秋冬十字花科等多项专题会,以及种业发展论坛。初步实现了跨越全年、季季有展示、样样有覆盖的展会目标。全年展示新优品种预计可达6000多个,吸引全国农业相关专业观众上万人次。

黄陂武湖基地

东西湖农科所基地

东西湖农科所基地:

研究综合技术集成 推广高效实用新技术

设施蔬菜综合技术集成示范基地位于东西湖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总面积250亩。其中核心试验示范基地50亩。

基地开展了化肥及化学农药减量化相关试验5项,分别研究了弥雾喷粉技术防治黄瓜霜霉病田间试验、生物降解膜在黄瓜覆盖栽培中的效果研究、酸性氧化电解水防治番茄病害效果试验、新型肥料在辣椒上肥效试验研究、肥料“一减一增”对小白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试验研究;

开展了新优品种筛选试验6项,共试验品种700余个,筛选出适应性强、丰产性好、抗病性优的品种共5个;

开展新优品种示范面积200亩,销售示范产品50多万公斤,实现经济效益150万元以上。通过维农公司种苗育苗平台,推广新优品种应用面积达1万亩左右;

开展高效实用新技术示范应用,示范面积250亩,示范新技术14项,包括性诱剂、太阳能杀虫灯、黄蓝板、捕食螨、生物导弹、微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诱杀害虫新技术,以及嫁接育苗、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遮阳网覆盖、避雨栽培、熊蜂授粉、水肥一体化灌溉、生产机械化、弥雾喷粉技术。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使化学农药使用减量25%左右。通过嫁接育苗等栽培管理技术的应用,亩节本增收800元左右。

      水生蔬菜 百湖之市以水兴农 鄂莲品牌独步天下

     水生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1名,岗位专家4名,综合示范基地4个。

     主要是在我市适宜发展水生蔬菜的优势产区,集中打造一批绿色安全、优质高效、技术先进的水生蔬菜示范基地。筛选适宜武汉市水生蔬菜产业发展需要的优异种质资源和新品种;集成优化水生蔬菜高效模式技术、科学施肥技术、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引进与改良主要水生蔬菜生产专用机械;主要水生蔬菜保鲜加工技术应用。


       江夏金水农场基地:

莲藕早中晚熟配套 种植加工销售一体

金水祺良农副产品有限公司是武汉市水生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综合示范基地,位于江夏区金水农场移民点,公司集莲藕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产品远销国外。

2018年,武汉市水生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组织武汉市农业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和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团队,帮助公司提升生产技术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在专家帮助下,公司先后引进种植适销对路的鄂莲5号、鄂莲6号、鄂莲7号和鄂莲10号等原种,实现早中晚熟配套,6月下旬以后均有莲藕上市。建立“测土配方优化施肥技术”试验示范区,开展了减氮、减磷、增钾、增硼、增锌、增硅的“二减四增”的试验示范,化学肥料用量降低15%,每亩肥料投入成本降低100元左右。莲藕采收、施肥等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生产效率较人工提高3倍以上,每亩节约劳动力成本达500元。探索示范“莲藕-泥鳅”“茭白-小龙虾”生态种养模式,不但减少了化肥农药施用,亩产值还增加了600元。优化莲藕保鲜工艺,延长贮藏期达40天,受到东南亚等到岸国欢迎,有效提高了公司莲藕产品附加值。

江夏金水农场基地

新洲涨渡湖农场基地

新洲涨渡湖农场基地:

根治莲藕腐败病金花虫 年产原种种苗约15万公斤

武汉市楚荷莲藕种植专业合作社于2008年6月成立,合作社位于武汉市新洲区涨渡湖农场,合作社建有莲藕新品种示范基地5000多亩,主要从事莲藕新品种的繁育与推广、商品藕销售。

在莲藕新品种繁育方面,合作社以武汉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为技术依托单位,先后引进不同熟性品种、不同口感品种,及适宜南北方不同消费市场的优良新品种10余个,形成莲藕新品种试验示范与良种繁育基地。2018年,合作社向武汉市及其他地区推广销售莲藕原种种苗约15万公斤,成为武汉市重要的莲藕品种推广基地。

在莲藕生产方面,合作社依托武汉市产业技术体系技术支撑,针对商品藕生产基地病虫发生严重、生产模式单一的问题,相继示范应用“莲藕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莲藕返青早熟栽培技术”“莲藕-水稻”轮作模式等,有效杜绝了莲藕腐败病和食根金花虫的发生,推广应用的莲藕早熟技术也使莲藕上市期提早至6月,亩产值达5200元。目前,合作社生产的莲藕不但受到武汉市周边县市欢迎,还远销至广东市场。

生态渔业 昔有武昌鱼一枝独秀 今日名优特多地开花

生态渔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1名,岗位专家5名,综合示范基地5个。

主要是采取渔稻结合、种养循环的方式发展农业、渔业生产。推广以小龙虾、龟鳖、黄颡鱼、泥鳅等特色水产品为主导品种的综合种养模式,促进农业绿色生产、转型发展,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持续增加农(渔)民收入。

江夏鲁湖基地:

优化改良种质资源 鱼池微循环重塑好生态

湖北黄优源渔业发展有限公司由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市江夏区梁子湖集团和大北农水产科技集团等单位联合组建。公司以黄颡鱼种质资源的优化、改良为抓手,建立标准化的良种中心、核心种源基地、规范化养殖试验示范和推广中心。

2018年,公司建成武汉市特色鱼类池塘微循环生态高效养殖示范基地,在85亩的池塘内建设了10条长22米、宽5米、深2.5米的养殖槽,开展了加州鲈和“黄优1号”的养殖。利用气动循环水装置增氧和推动水循环,对鱼类排泄物和残剩饲料进行收集和再利用,通过放养鲢鳙等滤食性鱼类,净化养殖槽外水质,净化后的水进入流水鱼槽循环利用,实现了养殖过程零排放。

在“黄优1号”新品种科研团队的技术支持下,公司成立了“黄颡鱼专家大院”,并投入相应科研经费用于改善基地养殖设施。至2017年止,公司已保存优质遗传性状的黄颡鱼亲本3万余公斤,年供应优质苗种3-5亿尾,修建黄颡鱼亲本培育池、备用亲本养殖池、亲本产前强化池、苗种培育池及成鱼养殖等现代化养殖基地面积达1000亩,配套现代化室内黄颡鱼苗种繁育车间、疾病实验室、繁育配药室等。

江夏鲁湖基地

 蔡甸沉湖基地

蔡甸沉湖基地:

虾蟹连作生态高效 养殖产业带动精准扶贫

武汉市沉湖湿地尊沁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小龙虾、河蟹生态繁育、高效生态养殖模式研发、产后技术咨询服务的企业。

2018年,公司入选武汉市生态渔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建成池塘虾蟹连作生态高效养殖示范基地,实施虾蟹池塘轮养高产高效养殖模式。根据小龙虾和螃蟹生长及上市季节性差异,基地在3月-6月初养殖小龙虾,6月底-12月养殖螃蟹,充分利用水体资源,同时采取绿色防控、微孔增氧、智能监控等先进技术,实现了水产养殖生态、健康、高效、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亩平水面可产优质小龙虾300-350公斤,螃蟹90公斤,亩平利润达万元以上,同时通过产业扶贫,带动全村贫困户实现了脱贫。

目前,基地储备有东湖、西湖、洪湖水系的天然野生亲本1.39万公斤,可年生产规格为35-75只/公斤的优质虾苗2万公斤,能满足社会1万亩的生产需求。

绿色畜牧 大数据助力智能化养鸡 “零污染”养猪高效节能

绿色畜牧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1名,岗位专家5名,综合示范基地5个。

主要围绕畜禽废弃物减量化排放,开展饲料营养、饲养管理、废弃物肥源化处理与利用技术研发;循环农业集成化组装与工程化建设等方面的系列技术标准制定;指导全市种养结合企业进行标准化技术改造与升级,减少氮、磷等水体富营养性元素的排放等工作。

黄陂宏农基地:

建全产业链大数据平台 百万蛋鸡实现数字化饲养  

武汉宏农农牧有限公司100万只全智能化蛋鸡产业园是武汉市绿色畜牧业产业技术体系数字化养殖基地。近年来,公司从国内外引进了多套智能化蛋鸡饲养、鸡蛋分级、包装、鸡粪发酵和饲料加工设备,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蛋鸡养殖过程中的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但各个设备相对独立,无法实现数据共享和联动控制,阻碍企业养殖数字化发展。

针对该问题,体系建设项目组织岗位科学家和岗位成员进行多次实地考察和讨论,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拟将鸡舍环境控制、饲料生产及饲喂、鸡蛋收集及智能化分级包装、有机肥生产等有关数据整合起来,建设蛋鸡全产业链大数据平台,提高企业数字化管理水平,并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科学决策和预警,进一步增加企业效益。

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数据分析技术在畜牧业生产过程的全覆盖,将大幅度提高对畜牧业养殖的监控能力,提高饲料转化效率及畜产品品质,减轻牲畜粪污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保障畜产品的有效供给与质量安全,促使武汉市畜牧业数字化加快转型升级。

黄陂宏农基地

 江夏金龙基地

江夏金龙基地:

生猪年产能100万头 废弃物全部资源化利用 

武汉市江夏区金龙畜禽有限责任公司是绿色畜牧产业技术体系中畜牧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基地。公司现下辖15个规模化养殖小区,总投资6亿元,年产能100万头。

基地采用“金龙模式”的自有土地面积1114亩,其中猪场占地200亩,自有苗木基地514亩,自有鱼池400亩,沼液消纳协议土地5000亩。应用该系统夏季基本可以全部做到资源化利用,秋冬季节用不完的沼液,通过污水深度处理工程,进行深度处理,使其达到污水排放标准。

“金龙模式”从固体(粪污)、液体(沼液)到气体(猪舍废气)全方位对养猪污染进行处理和综合利用,实现养猪对环境的“零污染”。该模式不依赖于流转土地的面积大小,可以根据实际可控的流转土地大小,通过调节污水处理工程的处理能力,实现对污染全处理。“金龙模式”以其对粪污高效处理和循环利用,成为规模化猪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典型模式,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策划:林处发 李宝喜 郭彩霞 杨晓红  撰文:周韧 刘峥 谢焰锋 周琦 张平香

【编辑:余康庭】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