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公鼠怀孕”,别急着质疑

近日,海军军医大学博士张荣佳和教授刘玉环发表于在线学术期刊预印本上的研究论文——《A rat model of pregnancy in the male parabiont 》,将“公鼠怀孕”的话题推向了风口浪尖,有人怀疑试验不符合伦理规范,更有人质疑这是荒唐的“伪科学”。

的确,“公鼠怀孕”超出了大部分人的固有认知,但实际上只要仔细看了文章和作者的回应与解释,这些质疑自然就不攻自破。

所谓“公鼠怀孕”,是研究人员构建了雌雄连体近交系大鼠,将子宫移植到雄性共生体中,再同时对雌、雄共生体分别进行胚胎移植,最终在雄性共生体的移植子宫中成功解刨出了10只幼鼠。至于“动物伦理”,作者在研究时已尽量减少使用动物的数量,并通过麻醉减少动物痛苦。而上传预印本论文本就是出于和同行交流的目的,在提交期刊之前收集反馈意见。

质疑声之所以存在,甚至逼得作者在撤稿与不撤稿之间反复纠结,无非是因为一些人不明就里,却又不愿意深究,只看到“公鼠怀孕”几个字眼就随意质疑,进行大量“非科学讨论的攻击”,却全然忘了自己可能对医学领域近乎不懂。

虽说没有讨论与质疑,就很难有科学的发展和进步,但讨论和质疑理应建立在可靠依据、理性分析和科学判断的基础之上。不通读全文就乱批评一番,不基于理性判断就随意指摘,这不是质疑,而是抬杠。正所谓“隔行如隔山”,尤其是医学这样专业壁垒颇高的领域,若提出质疑之前不自己先做足功课,最终贻笑大方的只会是自己。

如今,社交媒体给公众提供了充足的言论表达空间,但遗憾的是,部分网民的表达素养却没能相应跟上。遇到事情,往往不想着先查清事实真相,缕清发展脉络,却急于表达观念和态度,任由情感和偏见占据了上风。

前不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组织三千多名学生在田间收小麦,却被个别网民质疑作秀,批评部分学生不懂小麦收割常识“连根拔起”,可实际情况却是试验田选种不能用机器,拔麦子是为了观察和测量,用于科学对照实验。前期的质疑和指责有多武断,后期澄清事情真相后的尴尬就有多深。

其实,每一次类似事件的发生都是在向我们昭示着,心有疑惑时切忌急着表达,图一时“嘴快”往往是在显露自己的无知。在表达观点之前,我们不妨先多占有一些信息,多听听他人的观点,或许才能兼听则明,不至于困在自己的固执己见中。

说到底,质疑是件好事,但毫无根据、凭空想象的习惯性质疑却恰恰相反。网络空间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真假难辨的同时也增加了信息搜寻的便利。相应地,参与网络表达和讨论时,我们就更应该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纷繁信息和冗杂声音中保持冷静和镇定,积极求证,去伪存真,做一个负责任的网民。而且,也只有合理的质疑和理性的表达,才能凸显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来源:正观新闻 人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朱晨颖】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