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子女的偏好|吾观世事

文/李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记者,出版多部散文、短篇小说、传记文学作品集。)

父母之于子女,既是人生的第一个老师,又是子女效法的楷模。父母的职业,父母的喜好,父母的秉性与言谈举止,对子女的影响潜移默化,甚至浸润终身。朋友聚会,有人在谈到自己的一些处事之道与习俗时,总会说:我爸爸就这样。也有人说:我妈妈就这样。这就是人在生活成长过程中,受父母影响烙印太甚之故。但也有例外,你说是反叛也好,是特立独行也罢,确有一些子女不在父母日常运行的轨道之中,我曾经的邻居老李的儿子就属于这一类。

老李的儿子有一偏好,那就是对鞋的收集,因为儿子爱好体育,对足球鞋、篮球鞋情有独钟,甚至可以说爱不释手。起初,可能是从电视直播中,从现场观赛时,看到过运动员足蹬球鞋,一个倒挂金钩,一个鱼跃飞铲,万众瞩目的临门一脚,都留下极深的印象。虽然时常奔跑在球场,但当不了职业球员,收集运动员的各式球鞋,便成了老李儿子的至爱。

家里给的零花钱,过年亲友给的压岁钱,除了买学习用品外,其余全用在了买运动鞋上,行版的太贵,一双鞋动辄上千,只能买仿版的,从外形看,差别不大,并标有产地、型号与厂家,不存在侵权,这样的鞋一般在一百至两百之间。儿子把鞋买回来之后,从未穿过,只是摆在自己的鞋架上,不时端详欣赏。

刚开始,老李对儿子的偏好只是心有异见,随口说说也就过去了。事情爆发于老李给儿子两百多元钱让他去买辆新自行车,儿子却把钱拿去买了一双鞋,他给出的理由是,旧自行车修一下还可以继续用。这一次彻底激怒了老李,他将儿子买的所有鞋,一股脑抛出户外,大声怒斥道:“你一个大男人,爱好别的什么不行,却爱上了穿在臭脚上的鞋,真叫人无法忍受,无法理喻!”

儿子不恼不怒,等父亲火气消退后,仍把鞋一双双摆上了自己的鞋架。

又过了两天,儿子对老李说:“老爸,我想与你谈谈心,不谈别的,就谈鞋。”

父子俩坐在一起后,儿子几乎是侃侃而谈,他开口便说,鞋不是你说的穿在臭脚上那么简单,鞋是一种文化,鞋是伴随着人类进步文明的见证与忠实伴侣。无论贩夫走卒,还是达官显贵,都得穿鞋,只是鞋的质地不同。一双草鞋,不是走出了一支无坚不摧的钢铁红军么?一双布鞋,不是走出了许许多多从山村到登顶科学高峰的才俊么?一双球鞋,不是走出了许许多多走上领奖台,耳听国歌,眼含热泪的运动员么?所有这些,太多太多。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在这些陪伴我们的物件中,领略文化之美,感受历史沧桑与人文变迁呢。世俗偏见不仅会扼杀过往,也会扼杀当下。

儿子一席话,让老李听得目瞪口呆,他只知道儿子课余读过不少书籍,遇事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思考。而当父辈的还真没想那么多、那么深。与儿子的对谈,还没有打住。儿子还讲到了古往今来那些赞鞋夸鞋的诗句,讲到了国内外运动员对鞋的依恋与偏好。他还讲到了著名作家冯骥才的小说《三寸金莲》。他说,一个悲怆的故事背后,是一段浓缩的历史,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绝对不是我们通常所想到的,就是一双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弃之敝履那么简单。

末了,儿子还告诉他,他们还建立了一个“爱鞋”群,里面已有300多个成员,他不无调侃地说:“老爸,你除了公务应酬,从汉口去武昌不一定有人请你吃饭,我去了,群里的朋友一定会招待我。”

一次小聚,老李把这段家事给我详细道来,我听后颇为震动,老李也是感慨良多。他说,对孩子一些常人看来“不入流”的偏好,还真不能施父权压制了事。现在的孩子接受信息量大、视野开阔,在经度与纬度之间,他们选择一些感兴趣的“点”,有自己的喜爱,做父母的可以引导,但不能横加干涉,粗暴指责。我与老李多有同感,现在家庭教育出现了许多新的形态,如何处理面对子女的偏好值得深思。

老李后来还告诉我,儿子出国留学时,把原来珍藏的运动鞋都带走了。他告诉父亲已在同学中找到了多位有同样爱好的同学,有中国留学生,也有外国留学生。他还说,我不可能成为鞋类收藏家,只是一个鉴赏者。但我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增进了与中外同学的友谊,领悟了许多道理。

老李回复道:有此足矣!

【编辑:贺方程】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