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汉靠奋斗拼来全国碳市场“大数据中枢”,成交量、成交额居全国试点省市第一

长江日报讯 7月16日,万众期待的全国碳市场将鸣锣开市,长达7年的全国碳市场建设开花结果。

首批2000多家电力企业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一旦上线交易,意味着全球最大的碳市场形成,全面加速中国碳达峰、碳中和进展,兑现中国承诺。

这个市场的“大数据中枢”位于湖北武汉,承担了碳排放权的确权登记、交易结算、分配履约等业务。“湖北成,则全国成。”作为中国碳市场核心支撑系统,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系统(简称“中碳登”)落户湖北武汉将带来超千亿元产业,引领中部绿色崛起。

作为最早参与湖北碳交易体系设计的核心专家之一,湖北经济学院低碳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孙永平说,从2014年3月湖北碳交易市场正式开锣到今天不过7年时间,湖北在碳市场道路上“蹚”出了一条“湖北经验”。

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大厅碳交易K线图。长江日报记者陈永权 摄

孙永平清楚地记得,2017年底,一则喜讯从北京传到湖北:参与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评审结果出炉,湖北从9个申请省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江苏、湖北、广东、福建、深圳)中脱颖而出,拿到了两个系统的第一名。

按照国家“两个系统分开建”和“九省共建”的要求,湖北省最终选择牵头承建金融和产业资本更为聚集的“注册登记系统”。

注册登记系统堪比整个碳交易的“大脑中枢”,是全国碳市场体系建设的核心和基础,囊括了全国碳资产的大数据,承担着碳排放权的确权登记、交易结算、分配履约等重要业务和管理职能,将汇集全国重点控排企业的信息。

 “湖北经验”:奋斗和创新

湖北碳交易市场为什么能做好?“湖北人民奋斗来的,靠创新和业绩得来!”孙永平说,客观上说,是奋斗出来的。湖北的产业结构与我国经济发展平均程度类似,产业结构偏重,控排企业多,而且满足不同产业参与,有很大“刚需”参与碳交易,在全国中西部省份中具有代表性。

从主观上讲,主要作了四个方面的努力:

一是组织保障有力。湖北成立了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在省发改委(现转隶至省生态环境厅)专门设立应对气候变化处,负责碳交易试点相关工作;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碳市场建设。

二是政策体系成熟。为确保试点工作规范高效运行,湖北碳交易市场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包括管理暂行办法、配额分配和核查体系的相关制度,为湖北市场规范运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是运维团队经验丰富。目前,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下设3个事业部、8个部门和2个工作专班,共计60余名职工。同时,湖北省成立了碳排放权交易专家委员会,为湖北省碳交易试点保驾护航。

四是交易平台安全稳定。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委托中国顶尖的金融软件和网络服务供应商恒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开发了湖北省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搭建了一流的硬件环境和5层防火墙架构,保障了当前湖北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此外,湖北碳交易市场创新多种产品形式,使得交易量大幅提高。据介绍,2015年,随着全国首个竹林碳汇项目在咸宁市通山县诞生,该县农户也加入了碳交易行列。农户通过种植毛竹吸收二氧化碳,预计20年内将产生13万吨减排量,这些指标将卖给重化工、电力等碳排放大户。农户除卖竹子外,还能获得一笔额外收入。湖北省还推出了国内首个碳排放权现货远期交易产品,促使交易量猛涨。

像炒股一样买卖二氧化碳

湖北是全国最活跃的碳市场

“湖北还是全国最活跃的碳市场。”湖北省碳排放交易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湖北在碳市场运行过程中,除了企业和机构投资者,还吸纳了大量个人投资者进场淘金,像炒股一样低价买进、高价卖出。这批活跃的个人投资者高峰时每天交易量占总成交量的30%左右。

2013年,深圳、上海、北京、广东、天津等5个试点省市已陆续启动碳交易市场。直至2014年4月,湖北碳交易市场才鸣锣开市。但湖北碳交易市场一路“疾行”,不论是总交易量还是日交易额均占全国约五成,且一直保持至今。

“目前,湖北碳市场交易规模、连续性、引进社会资金量、纳入企业参与度等指标均居全国首位。”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常务副总经理张杲介绍,湖北碳市场现有各类市场主体9860个,其中参与控排的企业373家,二氧化碳总排放量2.75亿吨,约占全省排放量的45%。截至去年12月31日,湖北碳市场配额共成交3.56亿吨,成交额83.51亿元,占比均超过全国的50%。

“只要申请注册登记开户,再下载一个交易软件,就可以进行交易。”个人投资者宋长安告诉记者。截至目前,湖北碳市场交易主体共有9860户,其中个人账户达9196户,控排企业和投资机构数量分别为373户和291户。湖北市场参与主体数量在全国试点省市中遥遥领先。

华能武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是首批纳入湖北碳排放交易市场的企业。该公司生产部负责人熊卫军介绍,公司第一年花320万元买了12万吨二氧化碳配额。“痛定思痛,我们通过改进技术设备、使用清洁能源,2020年有20万吨二氧化碳盈余,可以在市场上卖好几百万元呢。”

“从开始被动购买二氧化碳到主动参与市场竞争,越来越多企业在减排中受益,降低整个社会平均减排成本。”张杲说,“在全国碳交易市场开启之前,湖北事实上已成为全国最大、全球第二大碳交易市场。”

“适当的活跃有助于企业在平时就可以进行碳资产管理。”武汉大学气候变化与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碳交易专家委员会主任齐绍洲认为,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博弈形成了价格均衡,使湖北碳交易成交价稳定在每吨20元至30元之间,更有利于企业降低减排成本。

张杲说:“降低整个社会平均减排成本是碳市场的核心功能。”据悉,截至目前,湖北控排企业通过碳交易获得的收益已超过5亿元,充分说明碳市场对湖北实体经济起到了支撑作用。

“湖北成,则中国成。”业界对中国碳市场试点历来有这样一种说法。湖北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陶良虎说:“北京、上海、深圳均是一线城市,坐拥丰富的要素资源:北京有新三板交易所;上海有黄金、期货、证券市场交易所;深圳有深圳证券交易所。留给湖北的机会并不多。全国碳市场从试点走向统一,必定要形成金融交易中心。湖北需要这样的资源,走出一条可持续的绿色崛起道路。”(长江日报记者陈永权)

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大厅。长江日报记者陈永权 摄

【“中碳登”这样落户武汉】

碳达峰碳中和离我们有多远

中国碳减排的雄心与加速度

“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的重要抓手,体现中国碳减排的雄心与加速度。”武汉大学气候变化与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碳交易专家委员会主任齐绍洲说,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一直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团结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据介绍,去年9月,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今年全国两会,碳达峰、碳中和第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再次提出加快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这意味着,到2030年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再增长,达到峰值后再慢慢减下去;到2060年前,针对排放的二氧化碳,要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各种方式全部抵消。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抓手就是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这是《京都议定书》提出的实现减缓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重要机制。

7月14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称,中国的碳市场启动上线交易,为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增添新的动力和信心,也将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借鉴。

据悉,目前,全球已有超过130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零碳”或“碳中和”的气候目标。为应对气候变化,约有61个区域、国家或者地方的碳定价机制。

据气候行动追踪组织预计,即使其他国家继续执行目前的气候政策,中国的行动也将使全球变暖预测降0.2℃~0.3℃。

先行先试蹚出一条道路

“中碳登”最终落户武汉

“像购买股票一样购买二氧化碳,在市场里自由买卖,这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7月13日,湖北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陶良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二氧化碳排放权成为一种商品始于1997年签署的《京都议定书》,碳交易成为全球推动减排的市场化手段。

2010年1月,陶良虎和时任湖北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马哲军在联合撰写的《关于设立武汉碳交易所、打造全国碳金融中心的战略构想与政策建议》中提出,武汉市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有权先行先试,产权争先,设立全国首家碳交所,打造全国碳金融中心,并在当年全国两会上提出在湖北建立碳交易市场。

“这是全国首次提出建立碳交易市场。”陶良虎介绍,当时,全国还没有碳市场,国家发改委回复:“目前还没启动该项工作,一旦启动优先考虑湖北。”

2011年,国家发改委在全国选择了湖北、广东、北京、天津、上海、深圳、重庆等7个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2013年,全国碳市场启动设计工作。

2014年4月,湖北碳排放权交易正式上线启动,全国首单4000万元碳排放权质押贷款项目在湖北签约,国内碳金融创新取得突破。

“当时,全国没有统一的碳市场体系,各地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作为湖北碳交易试点的总设计师,齐绍洲说,当时,团队学习欧盟和美国的碳交易市场的一些经验,结合中国国情,走访全国多地,听取多方建议,进行一些探索性或者创新性的制度设计,经过30多稿修改,历时3年出台了《湖北省碳排放权管理和交易暂行办法》。

齐绍洲说:“这是全国首部碳交易地方法规,对于碳排放配额如何设定、谁来核查企业碳排放量、企业如何参与碳交易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定。我们在先行先试的过程中蹚出了一条独具湖北经验的道路。”

2015年,中国提出将于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2017年12月,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启动,国家发改委宣布由湖北省牵头承担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的建设与运维工作,由上海牵头承担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工作。

“中碳登”顺利落户武汉,填补了湖北省没有国家级金融市场平台的空白。(长江日报记者陈永权 蔡木子)

武昌中北路碳汇大厦效果图。武昌区金融局供图

“中碳登”将入驻武昌碳汇大厦 集聚配套碳金融产业链企业

长江日报记者7月15日从武昌区获悉,“中碳登”已成功落户武汉市武昌区,全国碳市场将于7月16日正式启动上线交易。未来,“中碳登”将入驻华中金融城中南—中北路金融主轴办公,集聚配套碳金融产业链企业。

全国碳市场启动仪式湖北分会场暨首届30·60国际会议以及首届碳市场论坛和首届气候投融资论坛7月16日将在武昌举办,全国百余位政府领导、专家学者、研究机构代表、企业界人士齐聚武汉,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及利用碳市场推动产业结构发展、绿色低碳转型献策聚力。

据悉,今年5月,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系统(简称“中碳登”)已完成工商登记,正式落户武昌区,标志着湖北武汉迎来首家全国性要素市场机构。

武昌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积极落实省委提出的“打造全国碳金融中心”要求,从专班服务“中碳登”落地起步,围绕碳金融服务需求,发挥“店小二”服务精神,提供一揽子服务,聚势发展碳金融,努力打造全国碳金融中心集聚区。

在华中金融城中南—中北路金融主轴核心地段,一栋高端商务写字楼——碳汇大厦即将完工。未来,“中碳登”将入驻该大厦办公,吸引配套碳金融产业链企业集聚入驻,碳金融中心在武昌区初显雏形。

据介绍,武昌区将以碳汇大厦为载体,依托“中碳登”产业引领和辐射优势,引领打造碳金融集聚示范楼宇,引进碳金融服务机构,多维度创新开发碳金融产品,建设链接供需的碳金融服务平台,打造碳金融人才集聚交流高地,构建碳金融产业体系,做大做强碳金融市场规模,创建碳金融中心集聚示范区,努力打造碳金融中心,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长江日报记者谭德磊 通讯员吴迪 方霄 况昕昀)

【“中碳登”时间线】

2010年1月

湖北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陶良虎和时任湖北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马哲军在联合撰写的《关于设立武汉碳交易所、打造全国碳金融中心的战略构想与政策建议》中提出,武汉市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有权先行先试,产权争先,设立全国首家碳交所,打造全国碳金融中心,并在当年全国两会上提出在湖北建立碳交易市场。

“这是全国首次提出建立碳交易市场。”陶良虎介绍,当时,全国还没有碳市场,国家发改委回复:“目前还没启动该项工作,一旦启动优先考虑湖北。”

2011年

国家发改委在全国选择了湖北、广东、北京、天津、上海、深圳、重庆等7个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2013年

全国碳市场启动设计工作。

2014年4月

湖北碳排放权交易正式上线启动,全国首单4000万元碳排放权质押贷款项目在湖北签约,国内碳金融创新取得突破。湖北历时3年出台了《湖北省碳排放权管理和交易暂行办法》。

2017年12月

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启动,国家发改委宣布由湖北省牵头承担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的建设与运维工作,由上海牵头承担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工作。

“中碳登”顺利落户武汉,填补了湖北省没有国家级金融市场平台的空白。

【编辑:朱晨颖】

(作者:陈永权 蔡木子 谭德磊)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