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能级要有人口量级支撑|长江评论

长江日报评论员杨于泽

武汉正致力于提升城市能级,在空间上采取“主城做优”、打造四个副城等重大举措。要看到,提升城市能级不是武汉独有的发展思路,而是国内城市的普遍做法,实际上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常住人口是衡量城市能级的一个分类标准。武汉市有关部门近日公布《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其中规划武汉到2035年常住人口1660万,要比现在增加400多万。纵向比要变大,横向比,武汉还要更大。

人们在说一座城市大小的时候,一般用城区常住人口作为标准。城区常住人口是衡量城市能级的一个最通俗、最容易理解的指标,也是一个国际通用标准。

人口不等于城市实力,但人口数据能够衡量一座城市的发展状况。人口在一个城市的集聚并非是人口的简单集合,城市人口规模往往反映了其环境承载、产业、就业甚至经济结构,因此人口规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的发展、能级。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我国已有18座城市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超过900万的还有一批。这些城市除山东临沂、广东东莞的情况比较特殊外,苏州号称国内“最强地级市”,其他城市要么是直辖市,要么是省会城市或副省级城市。

在依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形成的国内城市常住人口排名中,武汉市以常住人口1232.65万人排名第11。排在前面的有重庆、上海、北京、成都、广州、深圳等城市,紧随武汉之后的有杭州、临沂、石家庄、东莞、青岛、长沙、哈尔滨。这些城市常住人口都达到1000万级。在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中,国家明确提出发挥重庆、武汉、上海三个超大城市的支撑作用,其中武汉是人口规模最小的一个。

按照《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到2035年,武汉常住人口将达到1660万,这大致符合武汉市按100万到200万人口规模打造光谷、车谷、临空、长江新城四个副城对人口规模的规划要求。但这个人口规模要纳入更大视野。例如,南京市规划“十四五”时期人口突破1000万。另外,南京还获批跨江苏、安徽两省打造南京都市圈,规划2035年常住人口超过3500万,其中南京周边很多城市正在积极融入南京。

武汉提出做大做强大武汉,着力打造“五个中心”,着力提升武汉城市能级,这一进程有两个背景:一是武汉锚定的是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的总体定位,二是国内区域发展进入城市组“群”组“圈”、抱团发展的阶段,带动城市竞争、区域竞争呈现比拼更大能级的特征。

单就城市能级而言,武汉自然是要把自己的常住人口规模做大,但城市人口规模不一定是越大越好。城市过大,也可能出现“大城市病”,给城市治理带来困境。正因如此,深圳规划2035年常住人口将控制在1900万,广州规划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000万左右。

决定城市能级的核心竞争力,应该还是人口素质、创新能力、产业结构高端化等,在人均GDP上做足功夫,而不是单纯追求人口规模。但是对人口规模以及城市规模要始终辩证地看,既要看到人口规模大的优势,也要看到人口过多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在防止过度依靠人口规模扩张的同时,还要看到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成功化解“大城市病”的可能性。如果能够有效化解“大城市病”,人口规模仍然不失其为积极因素。

一方面要看到,一些城市在有意识控制人口规模扩张,但也为人口规模预留了扩张的较大空间,而且有些城市存在以人口规模“致胜”的较大可能性。比如,广州规划2035年人口控制在2000万,但是按2500万服务人口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深圳今后人口规模几乎要停止扩张,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域面积太小;还有一些人口大省,其主要城市存在持续扩张人口规模的很大可能性。

武汉规划2035年人口规模达到1660万,环顾国内和周边并不算特别多。这里需要注意两点:

一是武汉城市圈9城市2019年常住人口就达到3190多万,在湖北省人口中占比超过一半,既然“9城就是1城”,则武汉的人口规模不能说小。

二是武汉探索的主城加副城的空间布局模式,如果有效化解“大城市病”,将来武汉人口规模继续扩大也是存在很大可能的。依《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武汉要按照2000万人的服务人口配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预留这样的弹性非常有必要。

武汉发展的任务很重,就是做大武汉的人口量级,也不是一件简单地“打开城市”就能奏效的事。武汉最终容纳多少人口,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更重要的是要看到,城市能级需要一定人口量级支撑。

【编辑:邓腊秀】

(作者:杨于泽)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