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小课堂|摘下星星送给你


    在武汉科技馆宇宙展厅,有一个“小行星带信息桌”,它告诉我们,小行星带是太阳系内介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密集区域,98.5%的小行星都在此处被发现。一般来说,这些小行星都应该绕着太阳公转,然而由于质量较小,一些“叛逆”的小行星常被大行星的引力摄动而远离原来的轨道。在这种情况下,地球可能成为它们的目标。近年来,如何应对“天外来客”的威胁,早已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就有一颗小行星与地球擦肩而过。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消息称,长约70至160米的小行星SP1在10月3日达到与地球最近距离,为587万公里,是地月距离的15倍。尽管这个距离看起来不算很近,但一旦小行星与地球相撞,可能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一颗不起眼的直径25米的小行星撞击地表,相当于100万吨TNT炸药爆炸的效果,而广岛原子弹只相当于几万吨TNT炸药。科学家们认为,小行星撞击地球是小概率、高风险事件。如果从地球的视角看,十几万颗小行星在不远处高速穿梭,如同不远处的“枪林弹雨”,偶尔会有“子弹”飞来击中自己。

    1994年,一颗彗星撞击木星,这是人类首次观测到太阳系内与行星有关的天体相撞事件,引发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从此世界各国纷纷开展对近地天体的监测预警研究。2013年,联合国组建国际小行星预警网和空间任务咨询小组,应对可能存在的“天外来客”的威胁。

    不过,小行星对地球而言不仅仅是危险,也可能是科学研究基地和宝贵的资源。2013年,美国奥巴马政府曾提出“抓捕小行星计划”,打算对近地小行星实施勘测、捕捉、取样、研究,甚至将其作为深空探测的中转站。

    而我国科学家近日也发布了一项名为“揽星九天”的空间任务设想,计划在未来15-20年内捕获一颗外太空的小行星。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李明涛表示:“不同于将样本带回地球的任务,我们的目标是带回一颗重达几百吨的小行星,使其从地球的潜在威胁变成可用资源。”研究小组计划设计一种能够携带一个巨大袋子的宇宙飞船,它可以将小行星带向地球。当小行星接近地球时,飞船会启动一个隔热罩来降低小行星的速度,防止其在穿透地球大气时燃烧。然后飞船将被定位至一个无人区,在那里进行安全着陆。恐怕在不久的将来,人类“摘星”的梦想将不再只是个梦。(长江日报记者施政)

   


(作者:施政)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