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毛泽东旧居纪念馆到中共五大会址,天时建筑以“匠心技艺”传承“红色记忆”

长江日报7月17日讯 “作为党员,必须对党史有所了解,红色教育基地就是最好的党史课堂。”在武昌都府堤41号的毛泽东旧居纪念馆里,一堂生动的党史学习教育党课正在开讲,举办党课的,正是曾对毛泽东旧居纪念馆进行修缮的城投房产集团所属天时建筑公司党支部。

毛泽东旧居纪念馆是毛泽东同志在武汉从事革命活动时居住的地方,也是毛泽东、杨开慧一家最后团聚的地方。1927年上半年,毛泽东在党组织的安排下,租用了武昌这栋民宅,在这陈设简陋的小屋里,毛泽东与仁人志士广泛探讨农民运动,并最终找到了农民运动的出路,在这里撰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该文公开发表后,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运动的重要文献,燃起了照亮中国农民革命运动前程的灯光。

毛泽东旧居纪念馆是武汉红色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修缮后的红巷旧居每一处方砖青瓦都透出历史的厚重……作为拥有“双一级资质”的天时建筑公司,打造了一支文保建筑修缮领域的王牌团队,曾参与毛泽东旧居纪念馆的修缮工作。

2007年,天时建筑公司启动武汉毛泽东旧居纪念馆修缮工作。整个修缮过程,如何让毛泽东旧居纪念馆这个“初心之地”“修旧如旧”,着实让项目团队费了不少脑筋。由于房屋瓦面年久失修、损坏严重,项目团队不得不对屋面原瓦片进行拆卸更换。拆卸过程中,修缮团队发现屋檐部位的瓦面造型跟此前修复过的老建筑不太一样,现场几乎没人见过这种铺设工艺。但由于屋檐部位瓦片缺损严重,项目团队无法判断具体的铺设方法。为此,他们四处查阅历史资料,但始终无法找到能将房屋屋檐细节展现清楚的老照片,整个项目也因此停滞不前。团队里有人建议“既然史料无从考证,干脆直接采用常见的瓦片铺设方式进行翻新,省时、省事也不影响整体”。如今已是“武汉市技术能手”、天时建筑公司文保修缮创新工作室木工组带头人的王刚断然拒绝,他说:“我们是修复者不是创造者,我们要做的就是严格尊重历史事实,今天改变一下瓦面的细节,那明天就有可能改变一下门窗的颜色,这样我们就篡改了历史,何谈‘修旧如旧’?”随后的数天,项目团队人员分头奔波于各类档案馆和高校,犹如大海捞针一般试图找到关于毛泽东旧居纪念馆屋檐的一点蛛丝马迹。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人最终在一位退休老教授那找到了答案。原来,毛泽东旧居纪念馆原屋檐处采用的是手工堆砌瓦当的铺设方式,其檐口将一块底瓦按压七露三方式挑出形成滴水。修缮团队立即组织开始制模、铺装瓦片,严格按照“修旧如旧”的标准完成了屋面翻新工序。

文保建筑修缮都是精细活,都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在毛泽东旧居纪念馆施工现场,还有一件事也让人记忆犹新。一次,木工组一位工人偶然发现房屋的木质大门开合较为费力并伴有异响,立马对木门及门框周边结构开展了细致的检查,发现由于木质门轴常年使用,风化和腐蚀严重,门扇明显沉降,导致门扇与下槛接触摩擦,造成严重磨损。经过讨论,团队决定对腐朽磨损的门轴下端进行修补,并采取包钢形式进行保护,避免后期门轴再次糟朽,对下槛及门扇造成二次损伤。

经过天时建筑公司修缮团队的不懈努力,毛泽东旧居纪念馆的屋面木基层、屋面布瓦、围墙瓦顶、门房槛窗等通过“修旧如旧”,焕发往日荣光,得到了相关部门、学者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据介绍,天时建筑公司曾参与中共五大会址、八七会址纪念馆等武汉众多重点文保建筑的修缮。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城投房产集团的文保修缮工匠们将继续秉承工匠精神,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投身于红色历史建筑的修缮保护,让这些老建筑本身和它背后的革命故事一样历久弥新。

(通讯员 宋星宇 何园 杨黎黎)

【编辑:肖翩】

(作者:吴秋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