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星座推动商业应用场景 | 长江评论

长江日报评论员 杨于泽

北京时间2021年7月19日上午,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点击蓝字查看详情),成功将遥感三十号10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遥感三十号”看着或听着像是一颗卫星,其实它是一个复杂的星座系统,包括若干个星座。

如何复杂呢?正如大家所见,现在“遥感三十号”已经发展到10组星了,意味着它有一系列复杂的星座。两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曾经向媒体介绍,“遥感三十号”估计最终包括200枚遥感卫星和300枚通信卫星,组成一个全球观测与数据传输系统,实时向用户发送所需观测定位数据。

现在我国正在同时建设一系列卫星星座,一个由过去发射单颗卫星到建设卫星星座的转变已经完成,一个建设全球规模的应用型卫星星座的时代已经来临。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被视为中国科技实力的一个标志性成就,此后发射的卫星多具有试验性质。但现在,不仅国外有的气象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中国都有了,而且国外没有的中国也正在建设中。

去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在汉透露,该集团将实施飞云、快云、行云、虹云、腾云五大航天产业工程,其中“虹云”“快云”都是卫星星座系统。“虹云”计划“十四五”期末实现156颗卫星组网运行,完成业务星座构建。

过去国人很羡慕美国谷歌公司公布的对地对海观测图像,像中国的飞机场以机场上停泊的飞机、中国的城市街道、港口船舶等,但近年来我国的“吉林一号”卫星星座已经公布了对美国机场、港口的观测拍摄图像,包括美国航母入港的“特写”,甚至有对外国战机飞行的“直播”。但“吉林一号”实际是民用性质,包括多个功能不同的星座,提供多种遥感信息服务。

很多人只知道马斯克有一个“星链”计划,他称要发射1.2万颗卫星,搭建覆盖全球卫星通讯网络,却不知道中国也有一个“鸿雁星座”计划。“鸿雁星座”2016年时计划由60颗低轨道小卫星及全球数据业务处理中心组成,2018年规模提升为300余颗低轨道小卫星,作为全球移动宽带卫星互联网支撑系统,将为地面固定、手持移动、车载、船载、机载等各类终端提供互联网传输服务。

得益于中国强大的航天发射能力,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进军太空商业应用。比如,“吉林一号”是由中科院所属企业建设的。专心造车的浙江吉利集团今年4月在青岛正式启动一个“吉利卫星互联网项目”,计划建成自己的全球低轨卫星星座,打造世界领先的天地一体化卫星互联网示范项目。

没有市场需求,人们不会有建设这么多庞大星座的胆;建设这么多星座,必将推动我国航天技术与太空设施建设转化成各种商业应用场景,进而转化成商业效益与社会效益。比如李德仁团队与武汉市交管局合作的“武汉市智慧交管应急系统”,基于卫星定位以及大数据,对武汉城市交通监管进行优化,使武汉在全国的拥堵排名从第23名降到现在的第48名。

【编辑:丁翾】

(作者:杨于泽)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