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告诉你东湖绿道为什么这么“火”

长江日报7月20日讯 “从2016年东湖绿道建成以来,短短一两年就声名鹊起,很多人想探索背后的原因。我们作为理论工作者,希望从理论上解答这一问题。”近日,一本由武汉市社会科学院《东湖绿道——生态宜居城市武汉实践》公开发行,主笔人、武汉市社科院研究员吴琳向记者阐述出书初衷。

《东湖绿道——生态宜居城市武汉实践》。

长江日报记者查阅书籍看到,该书籍是在武汉市社科院专家小组共同研讨后,由武汉社科院研究员吴琳及助理研究员欧阳海龙、赵煌共同撰写而成,该书从宜居城市理论、生态文明理论等视角调研东湖绿道,以全球绿道发展的时代背景、绿道发展的直接动因、东湖绿道的独特性、国际化视域下的东湖旅游发展等方面展开论述。吴琳说,这是全球第一本研究东湖绿道的理论书籍,经过三年实地调研,并结合国内外理论研究得出诸多成果,她表示,东湖绿道在融汇了国外先进绿道理念的基础上,呈现两大显著特点:“一是它是突出武汉特色的水景绿道,二是它是突出中国特色的园林绿道。”

“武汉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对于当今武汉而言,要想水生态资源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实力,必须要思考的不是水资源保护一件大事,而是水资源、水景观、水文章三件大事。把武汉的水资源保护到极致,把水景观做到极致,把水文章做到极致,只有这样,水资源才能够形成武汉当今时代的硬实力、软实力,成就大武汉。”书中写道,“充分利用武汉优良的山水资源,通过山水生态、山水景观、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是提高城市实力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作者表示,东湖绿道这一水景绿道正是武汉人根据自己城市的特点追求诗意栖居的梦想实践。

何为“园林绿道”?“古代之园林,今日之绿道。”吴琳表示,农业社会人类文明创造了园林,带来了宜居休闲,连接文化风景区的城市绿道则是一种具有蓬勃生命力的“新型园林”,突破了传统园林游客容纳量的限制,既可以吸收过去园林的优点,又有足够长和大的公共空间,“对于封闭式经典园林,每天3万多人已达‘看人头’模式的最大容量,对于东湖绿道而言,每天接待22.6万人次,却不是最大容量。”在3年间,吴琳和团队成员几乎每日前往东湖绿道调研,认为东湖绿道“兼得都市现代化水平的设计和山水至美”,经历了自然生成和后继的文化生成两个过程,具有自然景观、文化景观、城市景观相融合的特性。

记者看到,该书文末添加了东湖绿道沿线景区介绍,并配上了诸多描绘东湖的诗歌。“该板块是经过多次商讨,特意添加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理论研究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不能锁在桌子里,要为现实服务嘛!”

(长江日报记者晋晓慧 通讯员彭冲)

【编辑:张文辉】

(作者:晋晓慧)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