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0年前平民如何在城中生活?盘龙城遗址启动中美联合考古探究

长江日报融媒体10月19日讯 除了贵族、宫殿,3500年前,平民怎样在商周城市中生活?19日,盘龙城联合考古项目启动,来自武汉大学、芝加哥大学的考古专家们将对盘龙城遗址共同进行考古发掘。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及文明学系副教授李永迪表示,希望通过对遗址内道路系统、居民点、手工作坊的研究,“复原”更多社会场景。

盘龙城在西方很知名

“西方很早就有学者认识到盘龙城在商周文化中的重要性”,李永迪表示,上世纪70年代,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贝格立就开始研究盘龙城文化,并认为青铜文明在南方的扩散是从盘龙城开始。他自己也在教科书中经常看到对盘龙城的介绍。此次的联合考古启动仪式上有不少外籍专家到场参观交流,他们的研究方向涵盖西周铭文、艺术史、地球观测与研究,来自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的两位专家盖瑞·费因曼和琳达·尼古拉斯,更在中美洲瓦哈卡从事考古研究20余年,有着丰富的遗址考古经验。

不同于之前已发掘的贵族居住区,李永迪对盘龙城遗址内普通百姓的生活更感兴趣,盘龙城作为一个城市先后存在了300余年,需要大量的人口来支撑,从对道路系统、居住点、手工作坊的遗址发掘,可以复原更多当时的社会场景。

据介绍,在未来3年中,联合考古队将重点探索遗址聚落形态和布局、手工业生产、自然环境变迁、区域聚落形态分布与互动等课题,以期深入了解盘龙城遗址的功能与性质。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负责人表示,希望以联合考古项目促进国内外考古工作的交流,提升盘龙城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此前谈到,希望通过联合考古的方式借用国际新的理念、新的方法,同时将盘龙城放在商王朝、放在世界文明的背景下,来看它的意义所在。

未来将探测“水下盘龙城”

盘龙城遗址是公元前16~13世纪中原文化向南扩张、在长江流域形成的中心城市,反映了以夏商王朝为核心的中华文明在长江流域的发展。盘龙城遗址是至今为止,长江流域发现的夏商时期规模最大、出土遗存最为丰富的城邑遗址,无论是在社会意义、学术价值还是遗址体量层面,都有举足轻重的价值。

遗址自1954年发现以来,经历了65年考古发掘历程,不断有新发现、新成果问世。上个世纪的考古工作,让盘龙城的宫殿基址、贵族墓葬、手工作坊等陆续现世,让学术界开始认识到长江流域在夏商时期,存在相当高度的青铜文明。

近5年来,由武汉大学、盘龙城遗址博物院、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盘龙城遗址的聚落布局、地理环境、铸铜生产等方面有了全新的认识。

对小嘴遗址区的发掘,则解开了盘龙城遗址是否能够进行独立的青铜器生产的谜题。随着考古工作的进行,考古队还发现了灰沟、灰坑、房屋等遗迹,出土了铜渣、铜颗粒、坩埚、陶范等铸铜遗物。对这一区域进行的XRF(X射线荧光分析仪)地表探测证实,该区域为高铜含量地带。至此可得出结论,盘龙城不仅是曾经认为的“商王朝南下掠夺铜资源的军事据点”,而且是有“独立青铜器铸造的地方中心”。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昌平介绍,随着科技考古的发展,考古队正探索更广阔的水下世界。利用超声波雷达探测仪和水上钻探平台,考古队对盘龙湖进行了探查,在水下发现了大量的商时期遗迹,“存在约60公分的文化层”。由此可以推测现今的水面,在商代多为陆地,“当时的海拨高度可能只有17米左右,比现在低”,整个盘龙湖可能只是一个水深约1米的小型湖泊或沼泽。“沧海桑田”不只是神话传说,而是真实发生在盘龙城。(记者冯爱华 通讯员宋若虹 廖航)

【编辑:刘思】

(作者:冯爱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