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 | 中共武汉市委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中共武汉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体会议精神

发布会现场。

发布人:

周先荣 市委政研室副主任

孟武康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盛继亮 市科技局局长

党蓁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

阎忠宁 市生态环境局局长

主持人:

何建新  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

时间:

2021年7月26日15:00

周先荣 市委政研室副主任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为大家介绍中共武汉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有关情况。会议在重要时间节点召开,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十四五”开局之年时间任务“双过半”之时、武汉疫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关键时期。会议回答了重要时代命题,紧扣“中部地区加快崛起”这一使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美丽中部、绿色崛起”这一要求,回答了在湖北“建成支点”、中部加快崛起中,“武汉如何作为”这一重大问题。会议取得了重要战略成果,最重要成果,是审议通过了《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新时代推动武汉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引领作用的实施意见》,这是指导武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文件。

第一,明确了主要目标

会议提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和视察湖北武汉、参加湖北代表团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部署,锚定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总体定位,围绕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自觉在加快中部地区崛起国家战略实施中找准方位、积极作为、奋发有为,彰显龙头城市、创新城市和未来城市特色。

在发展能级上,提出强化龙头地位,带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作用更加显现。习近平总书记对中部地区崛起高度重视,寄予武汉“三个一定能”殷切期望。中央多个文件赋予武汉引领区域协调发展重大使命。省委要求武汉发挥“一主引领”作用。全会提出,发挥武汉综合优势,持续强化龙头城市地位,成为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主引擎。

在发展驱动上,突出科技自立自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功能更加凸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湖北武汉,要求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省委明确支持武汉创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和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会提出,发挥武汉科教优势,打造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加快建设具有强大引领力的创新城市,成为全球创新版图重要一极。

在发展路径上,强调加快绿色崛起,展现“美丽中国”的城市窗口更加靓丽。“建设美丽中部、实现绿色崛起”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省委把建设美丽湖北、绿色崛起作为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底色。全会提出,发挥武汉生态优势,探索碳达峰碳中和的超大城市路径,加快构建“三生融合”的未来城市,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

全会提出,到2025年,武汉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实现发展能级、创新能力、产业实力、枢纽功能、生态品质、治理水平“六个新跃升”。到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大武汉。

第二,部署了重点任务

全会对新时代推动武汉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要求更好发挥“七个引领作用”:

一是更好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围绕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提出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推进全链条、全市域、全社会创新,营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积极争创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二是更好发挥高端产业引领作用。围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高地,提出实施支柱产业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现代服务业升级 “三大计划”,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探索具有武汉特色的农业产业化之路,建设高水平总部经济承载区。

三是更好发挥全省“一主引领”作用。围绕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引擎,作出“一城一圈一群”具体部署,“一城”是构建“主城做优、四副做强、城乡一体、融合发展”城市空间格局,“一圈”是加快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一群”是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同时,积极融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更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四是更好发挥交通和市场支撑引领作用。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重要枢纽,提出加快打造“两个城市、三个中心”,即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区域金融中心,成为新发展格局下的“新沿海”。

五是更好发挥绿色发展引领作用。围绕打造世界滨水生态名城,聚焦污染治理、生态建设、绿色转型,致力打造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打好“碧水、蓝天、净土”三大保卫战,提升城市生态品质,抢抓“中碳登”落户机遇,加快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

六是更好发挥优质资源和服务引领作用。围绕打造民生幸福城市,着力提升市民生活品质、城市文化品位、公共安全水平,打造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武汉样板,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营造人性化城市、人文化气息、人情味生活。

七是更好发挥体制机制创新引领作用。围绕打造全面深化改革新标杆,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施国企改革专项行动和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工程,推动市场主体数量从100万向200万跨越,努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第三,凝聚了奋进力量

全会指出,武汉发展面临不少挑战和压力。放眼全国,中心城市引领区域发展,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经济圈,都已上升为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形势逼人、形势催人!中部地区要加快崛起,武汉必须勇担“引领”重任。

全会号召,全市上下要牢记“国之大者”,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扛起新使命、构筑新优势、展现新风貌。要以实实在在的投入、实实在在的增长、实实在在的惠民,推动新时代武汉高质量发展。要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以“拼抢实”的状态和作风,真正把《实施意见》“愿景图”打造成“实景图”。

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 孟武康

大家好!昨天,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新时代推动武汉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引领作用的实施意见》。借此机会我重点就《实施意见》的有关情况向大家做个介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实施意见》的主要特点

总的来说,《实施意见》有三个特点:

一是坚决扛起“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使命担当。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六大目标和主要任务。我市《实施意见》全面对标对表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紧紧围绕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聚焦武汉扛起在推动湖北加快“建成支点”中更好发挥引领作用的重大责任,提出“彰显龙头城市、创新城市和未来城市特色,打造全球城市网络节点、重要战略通道、特色功能平台,全面提升武汉在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中的引领地位”的目标,充分体现了武汉落实国家战略和省委决策部署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

二是重点突出武汉的功能特色。能级是基础,创新是动力,绿色是底板,突出武汉特色,发挥引领作用,这是《实施意见》的基本考虑和逻辑基础。《实施意见》锚定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总体定位,着力在科技创新策源、产业转型升级、区域协调发展、新发展格局重要枢纽构建、绿色崛起示范、公共服务保障、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围绕目标,《实施意见》每个部分任务都有具体量化工作目标,并相应提出重大改革、重大创新、重大平台和重大项目来支撑,使得《实施意见》具体操作有抓手,落地落实有保障。

三是充分汇聚各方智慧。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实施意见》编制工作,多次组织研究,充分吸纳各区各部门、各领域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同时,注重与我市“十四五”规划和市委十三届九次、十次全会精神等一系列决策部署相衔接,确保相关目标任务内容的系统集成和继承发展。

二、《实施意见》的主要框架和内容

《实施意见》分三大板块,共9部分、37条。

第一板块为第一部分,即总体要求,共2条,主要是提出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到2025年,武汉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发展能级实现新跃升。到2035年,国家中心城市全面建成,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作用充分发挥,国际化大都市功能明显增强,基本建成现代化大武汉。

第二板块为第二到第八部分,共7个部分、32条,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围绕武汉更好发挥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引领作用,提出具体推进举措。

一是更好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加快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实施科技创新“十大行动”,加快建设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的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5%,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2万家,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70%。

二是更好发挥高端产业引领作用,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高地。推行“三大计划”(支柱产业壮大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现代服务业升级计划),构建“965”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和农业农村产业化。实施产业链提升、优质企业培育、创新园区和写字楼宇升级“三大工程”。

三是更好发挥全省“一主引领”作用,加快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引擎。

四是更好发挥交通市场支撑引领作用,加快打造新发展格局重要枢纽。形成市域内半小时通畅、武汉城市圈1小时通勤、长江中游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的综合交通网。加速融入“全球123快货物流圈”(中国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打造消费升级集聚地、国际消费承接地、线上消费结算地和新型消费示范城市。推动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武汉片区扩容提质,加快推进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建设。加快打造高品质金融集聚区。

五是更好发挥绿色发展引领作用,加快打造世界滨水生态名城。打造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国际湿地城市,提升城市生态品质。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加快构建超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固废处置利用体系,努力打造“安静城市”。加快全面绿色转型。

六是更好发挥优质资源和服务引领作用,加快打造民生幸福城市。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打造12分钟文体圈,中心城区10分钟、新城区12分钟医疗急救圈。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构建防止低收入人口致贫和已脱贫人口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

七是更好发挥体制机制创新引领作用,加快打造全面深化改革新标杆。实施市场主体倍增工程,创建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深入推进“五减五通”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第三板块为第九部分,主要是保障措施,包括强化组织领导、“两库”建设、作风保障等3条。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全会部署和市委、市政府要求,全力把《实施意见》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奋力推动武汉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引领作用。

记者提问。

记者

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提出,武汉市要着力推进产业转型提升,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高地。请问市经信局作为全市制造业主管部门,在推进产业转型提升,特别是制造业转型提升方面有怎样的考虑和具体举措?

党蓁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感谢大家对我市产业发展的关心、关注和支持。

武汉是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产业体系完整,门类齐全。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制造强市战略,加快产业转型提升,实现产业实力新跃升。市经信局将以全会精神为指引,锚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高地目标,着力推进制造业转型提升,确保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27%左右,为加快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着力构建先进制造业体系。实施支柱产业壮大计划,持续提升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重点产业创新策源、集成配套、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建设“中国光谷”“中国车谷”等世界级产业集群。实施技改提能工程,推动装备制造、先进基础材料、现代消费品等优势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大力培育商业航天、网络安全、北斗、人工智能、氢能等新兴领域,加快建设千亿级“星谷”“网谷”。

二是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加快国家信息光电子、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等制造业创新平台建设,强化企业创新能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争在光芯屏端网、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领域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实施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制定“一链一表”、“一链一策”,精准推进“稳链、建链、补链、强链”,做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等一批标志性产业链。

三是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持续实施数字经济“573”工程,加快高速智能信息网络、存算一体数据中心、城市物联感知体系、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等“新基建”;大力发展数字新产业,强化光纤光缆、存储芯片、显示面板等研发制造能力;持续推进制造业数字赋能,促进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应用创新,力争建成1-2家全球灯塔工厂、培育10家互联网工厂、打造100家智能工厂和1000家数字车间,加快形成未来工厂梯队。

四是提升产业显示度、集中度。分层次建立龙头企业、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培育库,“一企一策”精准支持,助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中小企业做专做精,打造20家单项冠军、500家隐形冠军、2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建立亩均税收评价体系,推动园区腾笼换鸟、提质增效,确保国家级开发区重点园区亩均税收不低于35万元,新城区重点园区亩均税收不低于20万元。

记者提问。

记者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市将如何落实落细《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新时代推动武汉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引领作用的实施意见》关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目标和要求?

阎忠宁 市生态环境局局长

感谢您的提问。《意见》提出了“到2025年,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的远大目标,用大篇幅擘画了提升城市生态品质、推动绿色转型的宏伟蓝图,对我市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回顾过去,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空气、地表水环境质量均达到近年来最好水平。与2015年相比,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09天,增加117天,基本消除了内源性重污染天气;6项主要大气污染物均大幅下降,其中PM10、PM2.5平均浓度分别下降44.2%、47.1%;11条主要河流的30个断面中,水质达标断面、优良断面分别增加7个、5个,无劣V类断面;166个湖泊中,水质优良湖泊增加17个,劣V类水质湖泊减少31个。

展望未来,我市将以《意见》为指引,全力以赴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长江大保护,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是对标对表,科学谋划各项目标任务。立足《意见》提出的目标要求,科学谋划“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主要目标、具体指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和保障措施等,出台《武汉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同时,加紧编制空气质量改善、水生态环境保护、土壤污染防治、应对气候变化等专项规划,形成以综合规划为统领、各专项规划为支撑的“1+N”规划体系。

二是突出重点,提升环境污染治理水平。在治气方面,聚焦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协同控制,统筹抓好工业源、移动源、城市面源等污染治理,实行大气污染防治“一点一策”。在治水方面,统筹推进城镇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强入河排污口设置管理,梯次实施重点湖泊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在治土方面,强化农用地环境管理和污染地块治理修复,加快建设超大城市固体废物处置体系,重点推动区域性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中心建设。

三是抢抓机遇,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将抢抓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系统落户武汉、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启动“双重机遇”,把降碳摆在更加突出优先的位置,积极争取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试点,鼓励开发与碳排放权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带动低碳产业发展。着力推进近零碳、低碳试点示范建设,力争打造一批“碳中和”工厂、景区,建成一批“近零碳示范”机关、学校、社区,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四是做好支点,引领周边城市共治共保。开展武汉城市圈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编制《武汉城市圈大气污染防治规划》,逐步统一新建项目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替代要求,统一现有企业和移动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尽早在武汉城市圈统一实行最严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武汉城市圈水污染防治共治共保,建立流域共治机制和上下游协调联动机制,实施跨界河湖全流域水生态修复与综合整治,助推流域水质逐步改善。

记者

打造区域协调发展引擎是《实施意见》明确的重点任务,请问具体的思路和举措是什么?

孟武康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中央明确要求“深入推进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城市群、都市圈将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重要载体,成为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战场”。武汉都市圈已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已启动《武汉都市圈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省委要求武汉发挥一主引领作用。

当前我们的工作思路概括起来就是:建好“一圈”,引领“一群”,联动“一带”。即以加快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为突破口,完善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会商机制,引领带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发挥长江经济带、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叠加效应,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

坚持“九城即一市”的理念,加快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推进规划同编、交通同网、科技同兴、产业同链、民生同保,建设“便捷、创新、开放、共享、绿色、活力”现代化城市圈,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主引擎、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主支点、全国重要增长极。

目前,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实施意见、三年行动方案和2021年工作要点等纲领性文件已编制完成。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协调机制已经建立,九市发改、自然资源和规划、交通、科技、政务服务、生态环境、水务等部门实现常态化对接交流。下步我们将在规划方面,积极探索跨区域协同规划编制和实施。在交通方面,推进市域铁路工程、地铁建设,打通跨区域断头路。在产业方面,积极探索联合招商,相互邀请参加项目集中签约大会,共同推进“十大”示范工程。在科技方面,加快建设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共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在民生方面,推进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市通办”,扩大职工医保异地门诊即时结算试点范围,持续深化武汉城市圈住房公积金异地互认互贷。

记者

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提出,在发展驱动上,要突出科技自立自强,更加凸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功能。请问:为实现这一目标,市科技局将有哪些工作举措?

盛继亮 市科技局局长

全会提出我市要突出科技自立自强,更加凸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功能这一目标,紧扣“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发挥武汉科教优势,以人才为核心、以平台为支撑、以转化为关键、以改革为动力,构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体系、高效率科技成果转化体系、高产出全域创新空间体系,打造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创新新场景的重要策源地,加快建设具有强大引领力的创新城市,成为全球创新版图重要一极。作为科技部门,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统筹服务好各方面主体,整合力量,汇聚资源,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实施科技创新“十大行动”,着力把东湖科学城打造成世界一流科学城,努力创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建设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的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坚持“一室一策”,建设运行湖北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推动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构建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实验室体系。集聚发展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加快推进精密重力测量等设施的建设和武汉光源等设施的预研预制。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支持国内一流大学、科研机构在汉设立分支机构。

二是组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牵头组建联合实验室、联合研发中心、联合技术中心,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发展自主可控技术。聚焦光芯屏端网、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以应用开发牵引基础研究,制定实施制约重点产业发展“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清单,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制度,打造一批国之重器。

三是协调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深化科技成果“四权”改革,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培育引进骨干型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完善技术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布局建设一批综合性中试基地,依托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专业中试基地,激发工业技术研究院创新活力。深入推进院士专家引领十大高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围绕重点领域举办高质量的成果转化对接活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汉襄宜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取得实效。

四是引领营造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围绕“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体系,引领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创新、支持创新,加快推进全域自主创新,营造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促进双创孵化机构专业化提升、精细化服务,帮助中小企业和创新团队快速成长。积极推动创新街区、创新楼宇建设,促进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城市社区“三区”融合发展,形成全城创新格局。

市科技局将把全会的决策部署转化为实际行动,发挥引领优势,扛起使命担当,以“拼抢实”的作风狠抓各项工作落地见效,为奋力开创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作出应有的贡献。

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收看。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出品 摄影:长江日报记者任勇)

【编辑:朱晨颖 戴容】


(作者:任勇)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