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时同步发电、储能,网友奇思妙想获市发改委热情回应

网友留言截图。

长江日报7月26日讯 将平时使用的健身器材进行改造,让它既能满足市民健身需求,又能发电和储能。这样的想法是不是很有创意?近日,网友王先生在武汉城市留言板写下千余字留言,阐述这一奇思妙想,希望想法能被推广,为社会所用。

王先生是河南郑州宇通客车的员工,从事技术方面研究工作。对分布式能源系统感兴趣的他,最近有了个“新发明”——分布式蓄能站。“工作原理是对健身器材进行改造,使之具有发电和储电功能,当用户使用健身器材进行健身锻炼时,动能同步转化为电能,并借助5G技术将电能入网存储。”

他告诉记者,自己上网查询到武汉有分布式能源系统方面的规划,浏览武汉市人民政府网站时,看到了“武汉城市留言板”留言端口,便很认真地在武汉城市留言板上写下了千余字留言,分享自己的奇思妙想。

“发电端建的储能设备比较多,而通过用户端储能,据我所知还没有。”王先生建议,健身器材采用入网许可证,一机一码,5G实时在线动态监管。通过接入能源互联网,实现电力微循环和大循环,“这样,居民用的电可能是邻居的储能,企业用电也可能是居民家的储能。”

王先生算了一笔账,按照每台发电健身器材储能13.5度电计算,在全国推广100万台这样的健身器材,将产生1350万度电的蓄电能力。他还提出实施全民健身积分系统的建议,使用发电健身器材设备的用户可以积分,当用户在酒店、宾馆等场所用电消费时就可以用积分兑换,通过这种方式推广发电健身器材。

王先生的这条千余字留言引起市发改委重视,相关负责人表示,仔细阅读留言后联系了王先生,与他交流并交换了意见。“这位小伙子的想法和创新思维值得肯定和认可,但综合多方面因素分析,要将这一想法落到实处还存在一些困难。”

该负责人说,首先是设备的造价及是否便携的问题,按照王先生的想法,改造后的发电健身器材重量近三百公斤,造价3万元,可能会使得产品缺乏市场推广性。从产生的经济效应来考虑,一台设备每天储能约10度电,一年下来产生的收益大概千余元,数十年才能收回成本。综合多方面因素,可能目前还不具备推广的可行性。

交流的过程中,市发改委建议王先生从产品的便捷性及成本核算方面再做进一步研究,争取有新的技术突破。“对于网友类似的奇思妙想,我们一直持欢迎态度,因为社会的进步本身也是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的。” (长江日报记者汪洋)

【编辑:张玲】


(作者:汪洋)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