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葫芦和菱角都是游泳高手,“小湖长”互换课题当老师

后襄河公园内小湖长们现场研学参观。记者杨涛 摄

后襄河公园内学生们现场手持老师采集的植物标本进行解剖观测做笔记。记者杨涛 摄

后襄河公园内学生们现场手持老师采集的植物标本进行解剖观测做笔记。记者杨涛 摄

长江日报融媒体10月20日讯(记者彭毓颖)后襄河公园的湖泊里有哪些动植物?水生植物有什么样的生存绝技?20日,15组“小湖长”团队来到后襄河公园进行了一次以“水体大发现”为主题的生态研学活动。

水葫芦和菱角都是游泳高手,自备气囊一般的“游泳圈”,还长着密密麻麻的根毛。在武汉市乐跋教育研学导师鲁婷的带领下,“小湖长”们仔细观察从后襄河公园湖泊中打捞起的近10种水生植物,发现了不少共性特点。“水生植物的生存秘诀在于它们有根毛吸收水分,中空的茎输送空气还有气囊储存空气,”长港路小学六(3)班的高之一推掉了周六上午的数学培优课,赶来参加生态研学,她说,在六年级的科学课本上有关植物的知识只有很小一部分,但自己对生态、动植物很感兴趣,所以即便学习紧张,推掉培优课来参加活动也觉得很值得、很开心。

长港路小学的鄂燕华老师介绍,这次学校四年级、六年级分别有两组学生入选“小湖长”,学校希望高年级与低年级的孩子能互助开展研学,六年级学生毕业后,还会不断的有学生加入到“小湖长”的行列中,这样让“小湖长”制度能够永续更迭。

据了解,武汉市首批“小湖长”团队将主要在后襄河公园和沙湖公园分别开展系列生态研学课。课程针对水生植物结构和生活环境、不同种类的水生植物对水质的净化作用等相关知识展开,让学生掌握调查研究动植物的思维力和动手力,并将知识用于10余个“小湖长”团队研究课题中。课题包括“净水能手——田螺”“湖泊湿地珍稀动植物的种类和分布状况”“青蛙王子大变身”“狐尾藻对水生态修复”“我的生态瓶”等内容。

为了让“小湖长”熟悉了解武汉湖泊,11月初,沙湖公园将与后襄河公园联动开展湖泊保护的研学活动。双湖的“小湖长”将互相邀约走进彼此公园,变身小导师,介绍该湖泊的特色动植物知识,发挥“小湖长”的宣传作用,让更多人加入到爱湖护湖的行列中来。

【编辑:金鑫】

(作者:彭毓颖)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