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极端天气应把人的安全放在第一位|长江评论

长江日报评论员杨于泽

针对近期一些地方极端天气情况频发,国家发改委近日紧急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坚持“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原则,按照最严酷的极端天气情况完善应急预案,建立第一时间响应机制。一旦出现极端天气等非常情况,要坚决即时启动最高等级响应。

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抓细抓实各项防汛救灾措施。去年疫情防控期间,总书记也指示强调,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强调“第一位”,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人民至上执政理念的体现。

国家发改委的通知针对防汛救灾的应急响应机制强调了两点,一是气象部门要加强对强降雨、台风等灾害预报预警,各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方式向社会发布预警避险信息;二是一旦出现极端天气等非常情况,该停学的停学,该停工的停工,该停业的停业,该停运的停运,对隧道、涵洞等易涝区段要及时警戒并采取封路措施,有序疏散群众,杜绝侥幸心理,克服麻痹思想,防止贻误战机。

现在各种极端天气乃至地质灾害都是有预报的,但事实证明,仅有预报预警并不意味着应急响应就做到了未雨绸缪,也不一定意味着响应一定能够应急。预报预警是一个方面,如何把预警避险信息发布和传达到人才是关键。在预报预警上,也要强调“效果导向”。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仅是执政理念,还要体现和落实到一切工作中去。这就是说,在实际工作中,不能理念与落实两张皮,而必须做到知行合一。工作作风要实,不能心存侥幸,不仅要贯彻“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还要用心用情用力贯彻,在紧急情况下、面临抉择时,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是第一位的。

应急响应没有预案是不行的,但比应急预案更重要的是提高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认识,用心用情用力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的位置。只有真正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了第一的位置,才能杜绝侥幸心理、克服麻痹思想,使应急响应以效果为导向真正“响应”起来。

真正的应急响应就要做出取舍,体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灾害未必百分之百发生,但要做的事其实一点不少:一是强调人的安全第一,该停工的停工,该停业的停业,该停运的停运;二是对重点环节和区位要严防死守,比如隧道、涵洞等易涝区段要及时警戒并采取封路措施,有序疏散群众,尽量把“风险敞口”扎小。

面对极端天气、地质灾害等不确定性,决策与取舍的确有一个科学性问题,但“科学”不是凭经验去赌一把,而是要尽量增加安全的确定性、排除各种不确定性,准确评估和掌握预报预警背后的各种可能性和后果,做到心中有数,使应急响应及时响应、应对有力。

【编辑:戴容】

(作者:杨于泽)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