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礼序乾坤、乐和天地”新的时代力量 | 求知

访谈嘉宾:陈康令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政治学会青年工作专业委员会理事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门听取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总结报告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庆祝活动“盛大庄严、气势恢宏,礼序乾坤、乐和天地”。

总书记也曾用“气势恢弘、大度雍容,纲维有序、礼乐交融”来总结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

总书记多次提到“礼”“乐”等中华传统文化语汇,有何深意?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之治有机结合起来?长江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陈康令。

新时代大党大国典礼发挥凝聚人心作用

求知:对于新时代大党大国典礼,总书记多次提到“礼”“乐”这些中华传统文化语汇,有何深意?

陈康令:中国是举世闻名、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指出,礼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标准和发展基础,中国以礼安邦的源头至少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明。《礼记·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礼乐的关系相辅相成、和谐共生:礼序乾坤,乐和天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尤其是在顶层设计层面与时俱进地建章立制。我们大致可以将现有的国家典礼分为三类:一是在重大历史节点举行盛大典礼闪耀党的光辉、彰显国威军威、振奋民族精神;二是围绕关键事件组织开展深入人心的纪念活动缅怀英雄、表彰楷模、激励后人;三是通过庄重规范的仪式使重要岗位工作者增强使命感、提升责任感、激发荣誉感。

值得注意的是,《唱支山歌给党听》《我们走在大路上》《新的天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红旗颂》《歌唱祖国》等鼓舞人心的经典歌曲或庄严肃穆的乐曲常被用来烘托仪式的庄重气氛和抒发人们的丰富情感,礼乐交融的和合境界使得典礼具有强烈的感召力、感染力和凝聚力。大党大国典礼广泛激发了各方面力量,让14亿中华儿女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突出时代性和人民性

求知:你曾提到要构建时代之礼、人民之礼,怎么理解?

陈康令: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文明的坚定支持者和坚强守护者。我们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阶段一直注重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对这种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后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是方法论上的守正创新。我们非常熟悉的《为人民服务》一文,是1944年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的讲演,显示出党对通过仪式统一思想、感化人心、激励斗志的重视。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及此后建国逢十周年举行盛大国庆阅兵、精心创作广泛传播红色音乐文化和经典革命歌曲等都是体现。

“小康”概念出自《礼记·礼运》,邓小平提出“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就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原理,从发展论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大幅提升,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甚至领跑全球,同时,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我们在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要根据新的历史条件,继续用好文明宝库中的优秀文化资源,做到自信自强、守正创新。

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年,新中国成立70多年,中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人民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景一片光明,时代之礼、人民之礼的全面深入构建已经水到渠成、呼之欲出。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我们要进一步夯实突出时代性和人民性,努力丰富仪式感、参与感、现代感,更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优秀传统文化蕴含治理的中国智慧

求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可以发挥什么作用?

陈康令:我想主要结合基层治理的具体话题来谈谈对这方面的思考,这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提出要求: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建立起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

对于如何认识和处理好基层治理“三治”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实行自治和法治的同时,注重发挥好德治的作用,推动礼仪之邦、优秀传统文化和法治社会建设相辅相成。”从时间维度看,我国很多村庄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至今保持完整。从空间维度看,早在2015年底,全国城市社区总数就突破10万个。在推进城乡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需要承担起更大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用好用活优秀传统文化,为乡村振兴和城市发展增添更多动力和魅力。

西方式的治理观念往往重视“结构”的搭建而忽略“过程”的维系,老死不相往来的陌生人社区正逐步取代守望相助的熟人社区,这就提醒我们在现代化过程中要警惕不能陷入极端、僵化的法治窠臼。相比之下,中国传统基层治理中有不少智慧和经验,比如制定推行乡约礼俗等,在调处纠纷、繁衍生息、稳定社会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如今,我们依然可以挖掘基层治理中的伦理属性,将多种治理主体串联在一起,构建依托家庭而又超越家庭的治理共同体,使之成为“德的自觉”与“法的后盾”之间的有机连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诸多精神内涵已经蕴含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在加强基层乡村社区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中,既要保护好传承深厚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悠久风俗习惯,突出“礼”的责任伦理,强化“乐”的艺术修养,发挥出“礼者别宜”和“乐者敦和”的作用,也要加强科学卫生等常识普及教育,遏制陋习。

(长江日报记者常少华)

【编辑:贺方程】

(作者:常少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