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子贝的泪水情真意切 | 岳强视角


长江日报7月31日讯 奥运会男女4×100米混合泳接力比赛,由徐嘉余、闫子贝、张雨霏、杨浚瑄组成的中国队夺得银牌。虽然大家都看到了,比赛竞争十分激烈,银牌来之不易。但在赛后的采访中,还是明显感觉几名选手都很失落,湖北选手闫子贝还落下了眼泪。

选手们的情绪可以理解。赛前他们保持着这个项目的世界纪录,加之前几天游泳队夺得三枚金牌气势正盛,肯定想一鼓作气将这枚金牌拿下。即使英国队的夺冠成绩超过了他们原来的世界纪录,但他们仍然自责不已,觉得自己在比赛中应该还能好一点,再好一点。

7月31日,中国队选手闫子贝在男女混合4x100米混合泳接力决赛中。新华社记者杜宇 摄

“这是我离奥运金牌最近的一次”,闫子贝在哽咽中说的这句话,其中的滋味,遗憾、痛苦、不舍,一般人恐怕很难完全读懂。26岁的他,从10岁开始进行游泳专项训练,10多年日复一日坚苦、单调的运动员生活,造成的心理疲惫和满身伤病,他能否还有机会出现在3年后的巴黎奥运会,谁也不敢保证。

相对来说,中国奥运选手比国外运动员的训练强度更大,承受更多的压力。中国自1984年重返奥运会后,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但我们一直强调,中国是金牌大国而不是体育强国,在衡量一个国家体育是否强大的诸多指标上,如国民身体素质、运动习惯、产业投入、科研成果等,我们跟先进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中国制订“奥运战略”,是在特定历史时期为了迅速融入世界体坛实现赶超的有效方式。要想完成这种赶超,就需要我们的奥运选手付出更多,包括普通人难以想象的“魔鬼式训练”。当我们满怀豪情一次次听到国歌在奥运赛场上奏响时,背后是这些年轻人在无数个日夜里的负重前行。

前几天,张雨霏在100米蝶泳夺得银牌后,灿烂笑容收获了大量的点赞。同样是银牌,闫子贝、徐嘉余,还有女子蹦床的刘灵玲,流露出来的却是一种黯然之情。其中有选手的性格差异,也有如闫子贝说的离奥运金牌“远”与“近”的问题。实力强大的张雨霏之后接连收获两枚金牌,而闫子贝他们,不再占优的年龄和项目竞争态势,交织着对个人荣耀的向往,对报效祖国的追求,夺眶而出的泪水,其情也真,其意亦切。

当然希望能在3年后的巴黎奥运会上看到闫子贝圆梦,这需要看他个人的选择和专业角度的考量。不管如何,闫子贝,我们都为你加油!(长江日报记者傅岳强)

【编辑:张玲】

(作者:傅岳强)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