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权路193号鸿章估衣庄|口述汉口

文/张垠(公务员,业余研究汉口历史和纪实摄影,曾出版相关作品。)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中期,汉口三民路从武汉市第九小学(今六渡桥小学)到铜人像,民权路从铜人像到花楼街一侧都是估衣庄,计有数十家,被称为“估衣一条街”。当时比较有规模的店有汉广发、华兴永、华丰永、天成、王益太、鸿章、鸿成永、信大、陶德记等,民权路估衣街形成的时间早于三民路。

估衣业中心为什么由黄陂街转到民权路一带呢?因为民权路拓宽于1928年,是当时汉口仅有的几条现代马路之一。其西端有作为汉口地标的铜人像,东端与沿江大道相连,有轮渡抵达汉阳门,上岸即可见被时人误作黄鹤楼的“奥略楼”,可谓水陆交通便利。沿街有著名的邹紫光阁毛笔店、邹协盛金号、陈太乙中药店和福庆和粉面馆等,街市繁盛。

鸿章估衣庄位于民权路193号(新号211号),该楼房建于20世纪30年代,与民权路大多数房屋一样,为三层钢混结构楼房,内空高,每层均在4米至4.5米以上,楼梯、地板、门窗皆为木制。由于临街,又处在与统一街的十字交叉路口,故房屋靠西部位建成弧形,线条简洁明快,很是显眼。

据悉,该楼系陈太乙药店的房产,由于其地理位置优越,且系估衣庄集中之地,故鸿章估衣庄老板江子川不惜血本,1946年以一捧金首饰(双手并拢张开谓一捧)代价,将该门面从他人手中“挖到”(旧称“挖顶”)。2018年7月27日,该房屋被拆除,笔者在其地基上发现“陈业记地界”石碑。

该楼一楼店堂是估衣庄,靠内墙是一长溜玻璃门货柜,货柜前设一长条木质柜台。货柜与柜台之间留有约60厘米的通道,铺有地板以隔潮,整个布局较为考究。店堂内到处是挂衣服的横竿、钩子,挂满了皮袄、皮袍和毛料大衣等衣物。店堂的大门有三档,均由若干扇木制门板组成,每扇约3米高、40厘米宽。门框上部有固定的门槽。上门时,先将可拆卸的下门槽放好,与上门槽相对,再将一扇扇门板逐一按上去,移到相应的位置,最后拴上大门杠即成。

二楼用于居住。三楼为作坊,鸿章估衣庄雇有两三名裁缝,专门从事“皮货”及旧衣翻新。三楼是顶楼,屋顶上有平台,供有观音菩萨。暑天时,江子川一家人便在平台上露宿。依着平台上的女儿墙四周眺望,朝北,可见民众乐园弧形塔楼;南望,汉阳龟山、长江大桥尽收眼底;面东,可闻江边传来阵阵轮船汽笛声;西瞰,三民路铜人像人头攒动、车水马龙。

抗日时期,日军宪兵队曾在该楼设有瞭望哨(设在铜人像长堤街口,该楼至今仍存),拐角有6个单开窄窗(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房管所封了3个窗),被日军用作枪孔,楼顶女儿墙亦架有枪枝。

鸿章估衣庄夏季卖蚊帐,冬季卖皮衣、皮领褂(背心)、皮袍和皮袄,有羊皮、狗皮、兔皮、狐狸皮和獭皮等品种。除了冬夏,便是汉口人称的“二四八月”,销售长堤街新货帮的成衣。具体有棉衣棉裤、夹衣夹裤和衬衣衬裤(分长短)。

行帮有专门的暗语,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分别以兵文善捉成安免扩庆代替。所谓暗语,老汉口人又称“桔子话”,说暗语称为“丢桔子”。由于当年谈生意多在茶馆酒肆等公共场所进行,为了避人耳目,故常以暗语相对。还有更为隐秘的,那便是在袖笼子里捏手指,如对方捏你大拇指和小手指,那便代表数字6。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袖笼子生意”,其主要为防同行。

估衣庄主要有3条进货渠道:一为当铺,从“死当”中选取有利用价值的衣物,即可通过洗烫或翻新便可化旧为新,其利润空间很大;二为在店里直接挂牌收购,吸引收旧货者将散收的旧衣卖给店里;三为在长堤街新货帮进的新衣,其成本最高。

一般来说,估衣庄最喜欢收“皮货”(即皮衣),只要“底板”好,未腐且不脱毛,用膏粉一洗,便光亮如新;若“底板”欠佳(掉毛或残破),便换颜色相近的皮子,也可整旧如新。“皮货”是估衣庄主要利润来源,故最受重视。当年估衣庄利润可观。

新中国成立后,服装式样发生巨大变化,社会上普遍流行穿咔叽布的“解放装”。着长袍大褂者,被定义为封建人物形象;而穿毛料西服和呢绒大衣者,则多被定义为资本家形象。因此估衣行业日趋没落。至1956年公私合营时,估衣业即完全退出市场,其大部分合并于百货业,这也是后来铜人像至民权路一带百货服装小店居多的缘由,当年江汉区百货公司也设在这里。

【编辑:贺方程】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