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梦想的中华民族造就了港珠澳大桥超级工程

长江日报评论员 杨京

在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人工人力的机巧、智慧,甚至不乏上天入地的建构,而站在更高视角,看向人类居住的地球,这个星球上那些大尺度、大格局、大想象的宏图伟构,成为人类在地球上极致梦想、极致创造的见证。这就是文明,人类文明。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和中华民族为了更美好生活进行的伟大梦想、伟大创造,也是在为人类文明作出贡献。

23日上午,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这座被喻为“桥梁界珠峰”的大桥,跨越伶仃洋,连接港珠澳三地,标注了中国乃至世界桥梁的新高度。

有人把港珠澳大桥称作是“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奇迹的说法,表达了这座大桥的超级性,以及给人带来的震撼感。从总体跨度、技术难度、施工难度、工程规模等各个方面,港珠澳大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之最”,堪称是世界级、史诗级的宏伟巨构。

超级工程首先源于超级想象力。30多年前,港珠澳大桥前期设想提出之时,很多人认为过于宏大,不切实际,不曾想到它会有变成现实的一天。人类历史上,一些超级工程往往源自想象的勇气和能力,比如修建巴拿马运河的主张提出时,世人斥之为“乌托邦式幻想”,如今,它成为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要道。这些伟大的人工构造诞生以后,超级想象力与这些建筑一道,享受着长久的传颂。

敢于梦想是一种能力。中国的创造力超乎想象,是因为中国的梦想能力超乎想象。中华民族历来是敢于梦想、充满想象力的民族。从长城到大运河,从三峡工程到青藏铁路,有的建于几十年前,有的建于几千年前,无不是想象力的发轫和创造力的结晶。这种梦想能力有时是超越时代的,既是技术层面的突破与超越,也是想象力和视野的突破与超越。建设港珠澳大桥前,中国在此领域的技术积累几乎为零,作为一个市场经济时代的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是中华民族敢于梦想、敢于创造的最新例证。

“敢想”不是空想。超级想象力变成现实,需要超级的创造创新能力和精神。港珠澳大桥从设计到施工建设,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其间经历的艰辛,恐怕同样难以想象。一般来说,工程建筑会立足于、并且常常受限于现有的技术条件。但超级工程本身就意味着突破,技术能力不会限制想象,反而是想象力推动着技术的跃迁。港珠澳大桥正是这一过程的实践。利用重大工程推动技术攻关,是我们的一条经验。可以设想,川藏铁路同样会带来技术的突破性进步。

超级工程也需要超级的组织能力。据相关报道显示,自港珠澳大桥动工以来,超过200多家公司企业、2万多名施工人员参与工程建设,科研队伍人员超过1000多人。人力、物力、智力等,都汇集到一个地方,有条不紊、协调推进。工程超级组织力背后,其实是一个国家的意志力、动员力和组织力。没有一股子精气神,没有科学有效的制度和治理能力,这样的超级工程落地是难以想象的。

港珠澳大桥开通时,有一条新闻得到广泛传播:海底深埋沉管隧道是个世界级难题,核心技术只掌握在极少数国外公司手中,港珠澳大桥工程方提出购买技术,却换来一句嘲讽。“只能靠自己”,4000人的工程团队从零起步,硬是攻克了技术难题。港珠澳大桥这个超级工程,既是我们民族超级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表达,也是国家和民族自主创新的骨气、志气的体现。

在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人工人力的机巧、智慧,甚至不乏上天入地的建构,而站在更高视角,看向人类居住的地球,这个星球上那些大尺度、大格局、大想象的宏图伟构,成为人类在地球上极致梦想、极致创造的见证。这就是文明,人类文明。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和中华民族为了更美好生活进行的伟大梦想、伟大创造,也是在为人类文明作出贡献。

【编辑 华智超】

(作者:杨京)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