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养成”和“粉丝经济”都是念歪经丨长江评论

长江日报评论员杨于泽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布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网络综艺节目专项排查整治,要求严格控制偶像养成类节目,重点加强选秀类网络综艺节目管理,严格控制投票环节设置;坚决抵制追星炒星、泛娱乐化等不良倾向和“流量至上”、拜金主义等畸形价值观;加强对粉丝群体正向引导,强化平台“水军”“黑粉”治理。

此次专项排查整治的背景是所谓顶流艺人吴亦凡涉嫌强奸罪被刑拘,再次暴露出网络综艺节目、偶像养成与“粉丝经济”现象的一系列弊端,已经到了非予治理不可的地步。从媒体披露的信息看,在所谓偶像背后,往往是资本对明星和粉丝的双重“收割”,他们通过包装偶像吸金,并将粉丝当成“钱袋子”,在社会上制造了一系列乱象。

借助网络综艺节目搞“偶像养成”,本身就是资本背后推动的结果。一方面是网络综艺节目制造娱乐、文化的噱头,收获流量;另一方面是艺人经纪公司“偶像养成”的生意,作为将来接手各种演艺活动、品牌代理的赚钱工具。很多人都记得2005年《超级女声》横空出世,培养出多位偶像级艺人,现在虽然盛况不再,但一些电视台、网络平台仍乐此不疲,制造了综艺节目的大泡沫。

就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而言,偶像养成类节目似乎无伤大雅,但从客观效果看,偶像养成类节目可以说是文艺界的“外来物种”,形成一种“我花开后百花杀”的效应。现在很多人只知道吴亦凡一类艺人,其他德艺双馨的艺术家、真才实学的老戏骨被挤到了文艺的边缘。这些偶像出场的节目文化含量稀缺,却成了文化供给的主流。

而深究“偶像养成”各环节,其实并不是正常的市场现象,而是存在大量严重扭曲。很多明星、偶像的主要“风格”就是没演技,他们不仅缺演技,而且缺作品,代表作几乎没有,却是娱乐圈所谓的“网红”“顶流”,圈粉动辄几千万、过亿。这些偶像的粉丝是资本“研发”出来的一套圈粉工具与技巧圈来的,圈粉之后是“控粉”,通过控制粉丝,让粉丝为偶像生、为偶像忙,给偶像出钱应援、购买与偶像绑定的品牌产品。

“偶像养成”和“粉丝经济”的问题在于,一是使文艺、娱乐恶质化,制造追星炒星、泛娱乐化等不良倾向,泛娱乐化所到之处百草不生;二是散播“流量至上”、拜金主义等畸形价值观,对社会主流价值观构成冲击甚至消解。“粉丝经济”不是发展了经济,它只是资本和偶像联手,对粉丝和公众进行收割。而某些劣迹艺人寄生“粉丝经济”上,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作为公众人物起了恶劣的社会示范作用。

这些恶俗娱乐与经济现象已经到了非整治不可的时候了,就应当从偶像养成类节目这个源头着手,加大对网络操控、粉丝控制等行为的打击力度,这是治本之策,也是社会呼声。

【编辑:张玲】

(作者:杨于泽)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