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宣部发布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指导意见,引发湖北文艺评论界热议

长江日报8月4日讯 近日,中央宣传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要建强文艺评论阵地,营造健康评论生态,推动创作与评论有效互动,增强文艺评论的战斗力、说服力和影响力,促进提高文艺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

《意见》发布后,在湖北文艺评论界引起强烈反响。众评论家针对《意见》开展了热烈讨论。

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於可训:

《意见》十分及时,非常必要。这个指导意见很有现实针对性,值得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认真学习、深入领会。最近一个时期,大家对文艺评论颇多非议。不满意的问题有多个方面,最突出的是商业化的广告评论、庸俗化的人情评论。这种现象,败坏了文艺评论的风气,污染了文艺创造的环境,更为严重的是,背离了文艺文本,疏远了读者和观众。

文艺评论要从文本出发,本来是个常识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在文艺评论活动中十分重视对文本的阅读,如恩格斯评论拉萨尔的剧本,就反复读了四遍。这是严肃的文艺评论工作者应取的态度。对文艺文本的阅读,同时也是一个评论伦理问题,即文艺评论是以评论家为本位,还是以读者观众为本位。文艺评论从来就不是自说自话,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文艺评论是开启民智、唤醒觉悟的工具,是战斗的武器和号角。在当代中国社会,文艺评论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和文化修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文艺评论与文艺评论家就频繁“失语”和“缺席”。这种“失语”和“缺席”,其原因是许多评论家的文艺评论既背离了文本又疏远了读者和观众。要治愈这种“失语”症,恢复“在场”状态,让文艺评论像人们所期待的那样,既是有效的又是有生命力的,就必须重新回到文本,面向读者观众,这也是繁荣当下文艺评论的一条有效的途径。

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武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樊星:

随着新一代人的崛起,文学评论也面临着新的任务:如何从海量的网络文学中发现经典之作?怎样阐发文学新潮(如方兴未艾的科幻文学、“90后”文学、灾难文学……)的新意?而且,如何在众声喧哗中发出有个性的声音?这些问题,都值得不断探讨。文学评论对于推动文学事业的发展、文学欣赏水平的提升,意义不言而喻。另一方面,文学评论如何摆脱高深乃至晦涩的风气,重新焕发生动活泼的生命力,就如同当年的鲁迅、茅盾、巴金、朱光潜、傅雷的评论风格那样,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刘川鄂:

特别赞成《意见》中“不唯流量是从,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这个提法,在当下特别有针对性、指导性。人类的书写经历了从口传时代到印刷时代再到键盘时代,为了商业利润,拼命追求流量、人气,成了很多写手、网站和网络公司的首要目标甚至唯一目标,在很大的程度上远离创造优秀的伟大的文学的雄心,甚至拉低了读者的文艺欣赏的水准。

一个作品的流行程度不是由精英读者决定的,而是由一个国度国民的平均阅读水准决定的,但是伟大的优秀的文艺不是迎合而是提升,要有丰富的社会含量、人性含量和审美含量,这是古今中外几千年经典文学所证明了的。唯流量是从、利润优先的文学只是迎合的文学,是讨好网民平俗甚至平庸趣味的文学。久而久之,民族的艺术欣赏水准就会下降,这是一个值得警惕的问题。有眼光有担当的批评家,应该举起左手指出作家的描写特点包括缺点,也应该举起右手引导和提升读者的审美趣味。

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理事、湖北大学教授蔚蓝:

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批评群体自身也需要做出必要的思考:一是如何有效地介入当下的文艺创作,当下的批评,存在着很多介入空白,难以应对新媒体载体与传播手段所带来的文艺样式的多样性和接受价值体系的多元化局面,因此无从发挥引领和导向作用。二是如何有力地提升批评的力度,对平面化、商业化的批评保持清醒的态度。三是警惕在批评方面所存在的过度阐释的问题,或只是为阐释理论而阐释,自说自话;或是夸大虚饰作品,将批评弄成圈子里捧角的把戏。所以批评群体自身在思考的同时需要加强内功的修炼,切实地看到问题所在并找到解决之道,把促进创作和批评真正作为一种切己的责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李遇春:

当前中国的文艺评论家要进一步坚持以人民性为中心的文艺评论导向,要勇于并敏于在当下各种文艺创作实践中去发掘为当代中国民众所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文艺作品,要为那些弘扬时代主旋律和民族正能量的文艺作品鼓与呼!只有坚持文艺批评的人民性标准,才能有效地抵御各种消费主义或欲望化的文艺创作潮流,让当代中国文艺真正地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不是以轻俗、庸俗或低俗的精神产品误导民众。

同时,在新时代语境中,当下中国的文艺评论工作者要不断加强理论修养,要进一步提高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水平。具体来说,就是要创造性地处理好有关人民性与人性、民族性、人类性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新时代的“新人民性”理论话语体系,既一如既往地坚持以人民性为中心,同时也不断吸纳改革开放以来的古今中外优秀人类文明成果,让新时代的新人民性理论话语体系抵达新的历史高度。

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湖北省文联文学艺术院院长蔡家园:

新时代文艺评论话语体系的有效建构,要求必须提升文艺批评的传播力。现在已经进入媒介化时代,也有人称之为“微时代”,数字媒介以强大的技术力量在改变文化生态的同时,也在改变着文艺评论的语境。习总书记在看望政协文艺社科委员讲话时强调,社科研究要“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如果按照这个要求,文艺评论就不能只是面对极少数的“圈子”读者,而应该是面对人民大众。所以,要从评论文本角度,转换话语方式。

当前文艺评论存在三种不良文风:一是“洋话连篇”。简单套用西方文论术语,满篇翻译腔,要么强制阐释,要么言不及义。二是“鬼话连篇”。云天雾地,玄而又玄,故作高深,不知所云,就是不说“人话”。三是“旧话连篇”。通篇引用别人的话,就是没有自己的观点。一篇万字的评论,注释就有两三页,缺乏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评论家要想提升自己的传播力,必须形成自觉的“话语意识”——将学术化的(理性)、鉴赏化的(感性)和娱乐化(新闻性)的评论语言“三结合”。(长江日报记者周璐)

【编辑:张玲】

(作者:周璐)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