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授带小学生探索水晶之秘

长江日报融媒体10月25日讯(记者郭可滢 通讯员吴利霞)“水晶结晶的过程就像造鲁班锁一样,靠的是基本元素进行有规律地排列组合。”25日,武汉市中小学生绿色生态研学旅行走进武汉中华奇石馆,来自东方红小学的五年级学生带着对五彩斑斓水晶的憧憬,在中国地质大学图书馆馆长徐世球教授和殷科副教授的指导下,探索水晶形成的秘密,畅游光彩夺目的矿物晶体馆,收获美丽水晶背后的科学知识。

25日,中国地质大学徐世球教授带着小学生在奇石馆做自然笔记,了解水晶是怎么形成的。图为小学生在奇石馆听老师讲解水晶相关知识。 记者许魏巍 摄

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研学活动邀请了两位风格迥异的大咖自然研学导师:徐世球教授和殷科副教授,他们各自带一组小学生,完成主题讲座和巡馆讲解的任务,两组学生都要上交自然观察笔记。

“地下22公里的岩浆在上升、冷却的过程中,会带来硅、氧很充足的高温热液。当温度降到580度左右,硅、氧两种原子开始有规律地排列,形成石英晶体,即常见的水晶。” 徐世球教授从水晶形成的起源讲起,“水晶形成是原子从无序运动到有序排列的过程,就好像鲁班锁是木头一根根有序排列组合而成。”通过作有效而具体的类比,将深奥的学问转化成简单易懂的知识。“以前我只是觉得水晶很美,今天我才发现水晶的微观世界——原子有规律地排列组合。”五(3)班的罗玉铸是个水晶迷,上课的时候抢答徐教授的提问,获得了一块紫水晶作为奖品。

25日,中国地质大学徐世球教授带着小学生在奇石馆做自然笔记,了解水晶是怎么形成的。图为小学生在奇石馆做自然笔记。 记者许魏巍 摄

“水晶的运用非常广泛,比如电脑和手机的屏幕就是由无色蓝宝石做成的。”殷科副教授的另一个身份是科普微博红人“宝石矿物研究博士后”,拥有36万粉丝。“水晶中十分珍贵的是草莓水晶,做成的手链非常有收藏价值,大家看到一定要入手啊。” 殷科副教授希望学生能从身边物件发掘有趣的科普知识。

随后,地质大学“地学之光”讲师团的张超源和李靖以及生态研学六名志愿者共同辅导小学生完成自然观察笔记,他们的作品将参与到第二届自然笔记评选活动中。

25日,中国地质大学徐世球教授带着小学生在奇石馆做自然笔记,了解水晶是怎么形成的。图为小学生在奇石馆做自然笔记。记者许魏巍 摄

“今天的课程中我看到了孩子们的喜悦与热情,不管是哪个领域,只有喜欢才能带来创造力,而创造才会带来成功。”东方红小学副校长殷艳晴认为,通过这样的研学活动,可以充分激发同学们探索科学的热情,有利于锻炼他们的综合科学能力。

据了解,由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武汉市教育局携手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推出的“武汉市中小学生绿色生态研学旅行暨公园大课堂第二届自然笔记评选活动”,将带领150所学校30万中小学生走进28座城市公园。

【编辑:付豪】

(作者:郭可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