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来参加“2018大河对话”:新的大河文明需要多种文化相互借鉴

长江日报融媒体10月28日讯 “2018大河对话”29日在汉开幕,来自全球19条大河流域的150余名国内外嘉宾,将相聚武汉共同探寻大河及其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之道。28日,长江日报记者专访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俄罗斯、阿根廷、西班牙等国的5位外国嘉宾,他们均认为在武汉举办“大河对话”意义重大,全球多种文化在此相互交流、借鉴,必将推动全球大河流域生态和文化环境的高质量发展。

菲利普·贝斐然   记者郭良朔 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自然科学项目官员菲利普·贝斐然:

大河面临的挑战是单一国家无法解决的

生于欧盟总部所在地比利时,后长期生活在多文明交汇地意大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自然科学项目官员菲利普·贝斐然对于多种文明的交流和融合,格外有感触。他认为,当代河流文明将在传统智慧中融入现代科技,借鉴吸纳多种文化形成新的人与河流相处之道。

“我很高兴看到,在长江文明馆内,清晰展示了水与城市的关系。”贝斐然解释,世界上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其中多数城市坐落在大河沿岸,这不是巧合。因为水本身就是资源,可用于工业发展、能源供给,城市利用水资源的馈赠发展工农业。此外,河流沿岸的城市,利用河道运输货物,进行商品交换发展商贸,大型城市就因此而生,因此而兴。“数千年前,中国开始建立统一国家,正是因为掌握了驭水之术,可以管理洪水,开发土地,吸引人民前来定居。同时,人们还学会把水作为武器,抵抗入侵。放眼全球,特大河流沿岸城市的建立和兴起莫不如此,类似的例子在美洲亚马逊河、在欧洲有多瑙河。”

进入现代社会,大河流域管理中的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在欧洲有很多区域性河流。比如多瑙河,起源于德国,从乌克兰汇入黑海,流经8个国家。这些国家如何共同开发和管理多瑙河?这是现代社会特有的问题。”贝斐然说,他的建议是,回到博物馆看一看。

“博物馆内详细记录了人类文明因河而生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一个参考,思索如何以史为鉴,在传统思路中融入现代科技成果,如AI技术、大数据分析等,形成新的河流文明。我认为,这种文明不仅来源于传统的推演,也来源于多种文化的相互借鉴。”贝斐然说,人口不断增加和气候变化带来的系列挑战,是前所未闻的,也是单一国家无法解决的。因此,大河流域的人民需要共探新的思路。大河对话的作用之一,就是汇聚全球各个大河沿岸国家的专家,找出人与河流的关系,河流治理与城市发展中的共通之处,探讨洪水治理、水能管理、航道开发等。

贝斐然说,希望各国参会嘉宾在武汉参观海绵城市建设,了解如何在考虑城市未来发展时,把水作为规划中的基础要素,解决水资源管理、清洁水体、水的循环利用、滨水旅游开发等问题。“我们要追求可持续的未来,每个国家都不能掉队,解决快速发展、污染问题需要每个人参与。这次大河对话还将发布行动框架,成为未来大河流域解决河流管理问题的行动指南。”(长江日报记者刘舒)

赫尔穆特·哈伯扎克  记者李永刚 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河流研究与管理一体化教席赫尔穆特·哈伯扎克:

要用多边方法改善世界大河管理

“这是我第四次来到中国,第二次来武汉。1997年首次访汉,我曾乘船去过长江上游及其支流,对长江水文情况有一些了解。时隔21年再次访汉,我感觉武汉变化很大,新建了很多楼,现代感十足。”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河流研究与管理一体化教席赫尔穆特·哈伯扎克一下飞机,长江日报记者就对其进行了专访。

这次在论坛上,赫尔穆特将带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文计划世界大河倡议——大河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基础”的发言。

赫尔穆特表示,大河构成了复杂的动态系统,为人们提供多项便利,包括饮用水、食物、能源、航海、灌溉和娱乐等。但如今,大河正面临着来自需求增长、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种种压力。大河内和周围土地利用的变化,加上气候变化,导致更频繁和严重的洪水和干旱、污染加剧、水生栖息地退化、生物多样性迅速减少。所有这些问题都影响到人类文明。

为了应对世界大河流域所面临的威胁和压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1年发起了世界大河倡议,旨在分析全球重要河流体系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世界大河倡议每年都会召开国际性会议、发表相关研究论文;并通过监测世界大河在气候变化中的水文动态变化、大河流域生态系统的变化,制定全球策略,探讨大河可持续发展路径。“我希望世界大河倡议今后也能够在中国举办会议。” 赫尔穆特说。

在他看来,与海洋文明相比,大河文明是通江连海的文明。世界上许多大型城市都坐落在大河周边,大河的水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离不开大河,人类与大河的关系是一荣共荣,一损俱损。大河文明的存续形式与环境保护是不可割裂的,大河提供的资源通常由几个国家共享,这就是为什么需要多边方法来改善世界大河的管理。(长江日报记者王谦 郑晓安)

安德烈·奥斯特洛夫斯基 记者李永刚 摄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安德烈·奥斯特洛夫斯基:

希望中俄通过大河对话推动生态与经济合作

作为一名研究中国的经济学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对武汉的关注由来以久。早在1985年攻读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时期,他就因为研究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问题造访过武汉。“当时导师建议我访问武汉,因为武汉是中国非常重要的内陆城市,我也因此了解到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在武汉注入长江。武汉能发展成为现代城市,长江航运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3年前奥斯特洛夫斯基再次访问武汉,这一次他的研究对象是中俄万里茶道。当时俄国商人在汉口设立砖茶厂,经长江水路运送茶叶至天津港,再从天津穿越蒙古到恰克图直至运抵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等城市。“如果没有像长江这样的大河,茶叶运输就会产生很大的问题。武汉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国的沿海地区有优良的港口,对外贸易发达。但要发展内陆地区,就必须保护和发展河流资源,发展河流交通。如今长江干线货运吞吐量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河运榜首,也证明了它的重要性和活力。”

奥斯特洛夫斯基认为,大河文明是超越了文化和环境的综合系统。“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大河。中国有长江,俄罗斯有伏尔加河,美国有密西西比河,巴西有亚马逊河,在欧洲很多国家则是多瑙河。”奥斯特洛夫斯基说,河流在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今天河流也面临着环境和经济发展上的普遍问题。在武汉举办的大河对话,正为与会者提供了分析、解决河流区域发展问题的宝贵平台,为大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伏尔加河和长江都面临着相似的问题,希望俄罗斯和中国能通过大河对话推动两个河流区域在生态和经济方面的合作,为世界提供借鉴的典范。”(长江日报记者冯爱华 潘茜)

马丁·布莱特勒  记者李永刚 摄

阿根廷国家湖沼研究所水文生态学系助理教授马丁·布莱特勒:

以可持续发展理念找到与河流的共存之道

流经巴西、玻利维亚、乌拉圭、阿根廷的巴拉那河,是南美洲仅次于亚马逊河的第二大河流,马丁·布莱特勒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我工作的地方离巴拉那河很近,我们经常在河边散步,在河上游玩,对我而言,它就是我们的母亲河。”

作为科学家,布莱特勒的工作是关注大河流域生态及塑料污染。他认为,大河流域生态不单是自然生态,也是文化生态。人类社会大多沿着河流发展而来,他们的活动也在不断改变并塑造着河流的面貌。通过渔业、灌溉、航运、水上娱乐等方式,人们建立起与河流的纽带。与河流相关的音乐和诗歌的广泛传播,更近一步唤起了人们对河流的情感记忆与文化归属,“很多人可能从来没有见过长江,但他们却可能从读到的诗歌或听到的音乐中,激发对河流的情感记忆,这种情感印记就是大河文明获得传承和认同的标记”。

“每个大河流域的文化都是与众不同的。”布莱特勒表示,与海洋相比,大河文明体现出本土化、区域化、多样化的特点。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人口大量集中于钢筋水泥的城市中,河流的存在感很大程度上弱化了,与河流相关的文化也部分消亡。

如何重塑大河与城市的纽带?布莱特勒认为,首先是要尽量保持河流的生态原貌,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找到与河流的共存之道;其次,要普及河流生态教育,引导更多公众参与到河流保护中。作为科学家,则应大量采集信息,从科学的角度及时向社会公布河流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武汉是一个巨大而美丽的水上城市,一切都井井有条。”谈到武汉,首次来中国的布莱特勒赞到。他说,在飞机上俯瞰武汉,发现武汉湖泊星罗棋布,而且这里有世界第三大河流长江流过。2018年大河对话在武汉举办,提供了一个让世界各地专家学者探讨大河流域发展和面临挑战等问题的平台,他期待能将丰富的成果带回阿根廷,也让更多的阿根廷人了解武汉和它所代表的长江文明。(长江日报记者冯爱华 潘茜)

梅尔塞·马里亚诺 记者李永刚 摄

西班牙特莱斯埃布罗环境政策联合会顾问梅尔塞·马里亚诺:

大河流域文明具有很多相似性

“在西班牙南部,人们仍使用传统方式播种水稻。他们毗水而居,在水上捕鱼,在水岸边种植水稻,发展旅游业,这与世界其它的大河流域十分相似。”马里亚诺介绍,埃布罗河是西班牙境内最长、流量最大和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大小支流超过200条。在她展示给记者的图片中,有一张是西班牙农民播种水稻的情形,乍看与中国南方十分相似。

马里亚诺认为,世界大河流域的文明具有很多相似性。“同处地中海地区,但如果我和一个希腊人相遇聊天,我肯定会说,我首先是来自于埃布罗河地区的人,其次才是一个地中海人,因为埃布罗河地区从地理上从感情上都离我更近。” 马里亚诺补充说,这也是她认为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不同之处,前者更乡土化、情感化。

“这次我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来的,希望借大河对话向世界陈述西班牙河流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并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并带回西班牙。”马里亚诺表示,她将在此次的分论坛“河流文化:保护和发展大河自然与文化遗产”上,就西班牙特莱斯埃布罗生物保护区与各国嘉宾交流讨论。埃布罗生物保护区位于埃布罗河流经区域内,有地中海西部地区最大的湿地,是300多种鸟类的栖息地,为了保护这些鸟类,这里建立了国家公园。

“河流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而不是城市的下水道,如何保持河流的活力,如何保持社会经济增长与河流生态保护的平衡都是难题。”马里亚诺说,和许多其它世界河流地区一样,西班牙面临着水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问题。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通过武汉的大河对话集合国际业界声音,唤起更多公众投身于河流资源保护事业,正是对话的意义所在。(长江日报记者冯爱华 潘茜)

【编辑:朱艳琳】



(作者:刘舒 王谦 郑晓安 冯爱华 潘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