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沃森说他年轻时也自私

文/李煦

这里说的沃森,乃是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沃森。

10月20日西湖大学成立,杨振宁、沃森等5位诺奖得主到场祝贺。会后有论坛,沃森登台演讲,名为《科学与文化》。这场演讲我从头听到尾,借助现场的同声传译,还作了笔记。其实我对双螺旋一窍不通,但是我对沃森这个人感兴趣。

我读过杨振宁的文章,他回忆自己打过交道的西方科学大师,大部分都是咄咄逼人、自视高人一等、行事但求取胜,只有少数待人谦和、为人厚道。杨振宁特别拿沃森举例,说沃森的发现其实得益于一个实验室女同事的工作,可是沃森在《双螺旋》这本书里不但没有归功于她,反而对这位“老小姐”极尽嘲讽。杨振宁认为,沃森这类人在东方儒家社会绝不会有这般成就,是美国文化包容了他。

有这番评点在前,我特别留意看“活”的沃森。只见他和夫人牵着手,缓步前行,表情温和,和公园里的老先生没有两样;可是登上讲坛后,机锋就出来了。

他说,人的DNA和其他生物的DNA最大的区别,是人的相互关爱;人类历史上最重要、最伟大的事情,是人可以互相关注、互相支持、团队合作。

他又说:如果你到美国,你会发现每个人看起来都非常自私。他接着说:我在年轻的时候也非常自私,我对别人都不考虑,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科学;但等到年长的时候,就感觉到能够帮助别人这一点非常好。

在后面的互动环节,有听众质疑沃森,其实某些动物也有互相关爱扶持的行为,并不只是人类才会这样。沃森微笑着三言两语就打发了,大意是说,是否只有人类才有“关爱基因”,这涉及到对人的某种测量,因此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生命,云云。

其实读者如果看过上期读+关于《第五次开始》的书评,可能就会记得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的一个观点,现代人-智人能够取代尼安德特人,主要原因就是有文化、会合作。

有人做过实验,向婴儿播放两段等长的动画,内容是攀爬者努力地想要爬上山顶,但都没有成功,在他第三次想往上爬的时候,助人者或阻碍者就出场,分别助他爬上山顶或推他下山底。通过观察婴儿眼睛的目光,发现12个婴儿中有10个偏好将目光投向助人者,并且平均时间超过13秒,而看阻碍行为的平均约6秒。这说明婴儿更偏向于关注帮助他人的人。

然后给倭黑猩猩放映同样的动画。倭黑猩猩会与陌生个体进行食物分享,已经算是比较能合作、关爱的动物了,结果倭黑猩猩明显表现出对阻碍行为的选择偏好:10个倾向于选择阻碍的,选助人的仅为2个。

这个实验的说服力可能不是那么强,但是这个话题确实有意思。要搞清楚人类是否真的天生就有“关爱基因”,确实需要某种测量,问题是这些测量可能会挑战科学伦理。

沃森2007年时曾称非洲人种天生的智商比白种人低,被斥种族歧视而受到美国学界抵制,再无人请他公开讲学,还被多家公司辞退。2014年,他拍卖自己的诺奖奖牌,说会捐出一部分给母校,希望以此“重新投入公众社会”,余款补贴生活。奖牌被一个俄罗斯商人以475.7万美元拍下,但是那人没有拿走奖牌,仍将其留给沃森。

这几年沃森来华多次,在中国有一些业务合作,日程排得也紧。就在我动笔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看到消息,他在纽约长岛驾车时突然偏离路面,冲下约6米的山坡跌入沟里,头部受伤;救援人员将他救出后,用直升机送往医院;他儿子表示希望父亲下周可以恢复工作。

沃森已经90岁了,我相信这强悍机智的老头会没事的。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