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评论丨李咏早逝,社会勿需多愁善感

长江日报评论员 杨于泽

原央视主持人李咏因患癌症不治,近日在美国去世,其妻哈文发布微博称“永失我爱”。此消息在朋友圈刷屏。人们的反应分成两类,一是感慨“生命脆弱”“生命无常”,呼吁“珍爱生命”,二是一些致力于健康事业的人士科普防癌知识,意思是让人早体检早发现之类。

套用一个文学概念,这是一种感伤主义。有些人借着李咏的病逝,发些生命脆弱、人生无常的感慨,有时甚至会推销一些及时行乐思想,捎带着推销一下体检机构的体检套餐。一波炒作过去,接着另一个名人病逝,再把这种感伤主义和商业推销重复一遍。其实李咏患癌一年多,一直未曾公开谈论过自己的病情,其家人也没有表现出多愁善感,以搏取公众同情。

芸芸众生,人心是柔软的。一个人,五十岁左右的年纪,正处于创造力勃发的阶段,却不幸去世,非常可惜,用现代尺度讲的确是“早逝”。李咏作为一名有广泛社会影响的电视主持人,深受观众喜爱,后来离开主持行当,去大学当老师。对其因病去世,从中有所领悟、有些感慨、甚至对自己的人生态度有所修正,都是可以理解的。

但这种感悟也好,对人生目标、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的修正也好,很可能只是一种短暂的情绪性反应。生与死是一种我们没法把握的东西,有的人天天锻炼,身体杠杠的,未承想有一天猝然逝去;有的人起早贪黑,为自己或大家操心,最后天允其年。人之寿夭受到每个人的体质、生活方式、环境以及许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即使我们获得足够多的知识与经验,可能我们还是很难对自己“精准施策”,使自己成功、平安、快乐、长寿四福兼得。

每个人能够做好自己就好,因为做好了自己而快乐,而觉得生活有意义,则是好上加好。因为一个名人因病早逝,从此就觉得他的职业极端危险,放弃自己的目标和追求,就是把自己的人生否定了。一个人正值壮年去世,是件不幸的事,而活着的人则没有必要因此忧生忧死、多愁善感。

【编辑:刘思】

(作者:杨于泽)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