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文学圈谈金庸

长江日报融媒体10月31日讯(记者周满珍)94岁的一代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去世,在武汉文学圈引起反响,作家与评论家们或表达忧思,或理性思考。31日,长江日报记者对他们进行了采访。

匪我思存:金庸是我精神上的隐形师长

金庸去世当晚,湖北省文联副主席、著名网文“悲情天后”匪我思存连发两篇文章《少年弟子江湖老》《青衫磊落离歌黯》表达怀念。

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匪我思存说到动情处,仍语带哽咽。作为看着金庸作品长大的“70后”,金庸对匪我思存最大的意义是文学启蒙,她人生阅读的第一部通俗小说便是金庸作品,此后不同的年龄阶段重读,她都会有新的收获和感悟。匪我思存的笔名也缘自《白马啸西风》里李文秀的一句话,“那些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取名匪我思存,意即“世间种种,纵有千百万样好,可是我并不想要。”

早在2016年,匪我思存去大学校园做分享活动,才发现“90后”大学生已很少读金庸,“那次对我冲击特别大,原来我所喜欢的一代作家正被另外一些人代替,一个时代将从舞台上淡去。”

听到金庸去世的消息,她仍期待像往常一样是虚惊一场,得到证实后,她很伤心,“我从未见过金庸,也没有求过他的签名本,作为他的读者和粉丝,金庸是我精神上的隐形师长,文学写作上的一些精髓,是从他那里吸收过来。”她坦言,文学史如何评价金庸,“我无法断言,在我心里,我喜欢的作品就是好的”。

冷残河:我们都是金庸这条枝干上长出的叶

“80后”解汉钢是长江中文网签约作家,笔名冷残河,在业界小有名气,所著《探秘》系列先后由凤凰传媒出版,即将被改编成影视作品。

解汉钢感谢金庸对其文学道路的启蒙,说自己平生读到的第一本通俗小说就是《神雕侠侣》,还是个残本。此前,他对阅读和写作都没什么兴趣,读完这本书后,他把“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一套小说全看完了。后来有机会读到金庸的一些创作谈,解汉钢开始领悟到金庸小说中的第二重境界,即武侠和江湖之外,还有深刻的人生顿悟。

解汉钢坦言,“70后”“80后”网络作家中出现了许多写玄幻、悬疑、穿越小说的“大神”,却没有武侠“大神”,这只是塑造人物、诠释人物的方式不同,其实他们这些作品仍脱胎于金庸小说,精神内核仍是侠,“我们都是他这条枝干上长出的树叶。”

刘川鄂:金庸只是一个通俗文学大师

和网络世界热烈的缅怀和追忆相比,湖北大学文学院院长、著名文学评论家刘川鄂显得很冷静。他认为上个世纪90年代是金庸最火的时候,男金庸女琼瑶,构成了跟市场经济大潮相呼应的通俗文学大潮。习惯了阅读斗争文学、新潮文学的读者,有了新选择,这是社会文化精神消费多样化的结果,可以理解。但几千年的文学史证明,伟大的优秀的作品和通俗的畅销的作品不完全等同,金庸只能被认为是一个通俗文学大师,他与世界优秀的伟大的作品相比较,人性含量,社会含量和审美含量有明显的差距,对此金庸本人至少早年也是认同的。

2009年,金庸加入中国作协,不少声音认为金庸的读者众多,足以证明他的伟大。“文学评价不是销量越高,成就越高,否则就不需要文学评论和评论家,一个书店统计员一个销量排行榜就可以了。” 刘川鄂说。

【编辑:刘思】

(作者:周满珍)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