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芭与彩虹”深夜悄然拆除:怀旧的人来看它,家具招牌都被买走

长江日报融媒体10月31日讯(记者占思柳)10月29日深夜,陪伴了读者8年的独立书店“德芭与彩虹”,在武汉天地全部拆除。消失前的这几日里,它牵动着无数爱书人的心每天都有上千人来看她“最后一眼”。

家具台灯包括店门口的招牌都被人买走

“德芭与彩虹”被怀旧的读者”淘空” 记者胡胜 摄

10月29日晚上10时,武汉天地,“德芭与彩虹”退场。工人们带着锤子、铁锹,开始拆解书架、地板,这家小小的、最近格外拥挤的书店,还原了它的本来模样。空旷,安静,80平方米的空间只剩毛坯,仿佛又回到8年前。

8年前,“德芭与彩虹”诞生。

网名叫“猫糊糊”的小个子女生陈嫚在豆瓣发起了一个同城活动,“就想开一家书店”。素未谋面的九个文艺青年聚在一起,集资在街道口珞珈山大厦开了第一家书店。

它新鲜:不出售畅销书、工具教辅书,不怕冷门古旧,只在乎真实有趣;它也细腻:装潢温暖别致,每个角落都有鲜花被用心摆放。

10月27日,闭店前的晴好周末,德芭与彩虹书店迎来了8年来的客流顶峰。这几天,每天不下1000人涌入,店主曾刚和店员们忙得都没时间喝水。

一开始曾刚只是想在关门前将书籍都处理了,没想到顾客们开始订购家具,桌椅、台灯、窗帘,就连木地板和书架也有人询问,想将它拆卸下来改装在自家。

门口的招牌被一位女士买走;宣布闭店的告示牌,也被一位客人抬走了。

几年来,德芭与彩虹的5家店相继停业,当初的股东大多已退出。2016年,陈嫚因病去世。陈嫚的先生——身为出版商的曾刚一直打理着这个店,他说,自己始终在用主业支撑副业。

这里是一个让人愿意逗留的地方

金融业从业者胥灝女士是最后来看书店一眼的忠实读者之一。

她带来了在德芭淘来的一本书: 《汉口法国租界及其建筑》,猜测挑选这本书的人是否也是个对城市历史感兴趣的老武汉。

在胥灝眼中,“德芭与彩虹”是一个让人愿意逗留的地方,不像嘈杂的咖啡馆,这里严格规定“止语”。

墙内外仿佛一道结界,坐一下午,无人打扰。小雨时,她会在这里点一杯茶,直到黄昏再离开。

六年级学生给书店写了一封信

程颀茗写给“德芭与彩虹”的信 记者胡胜 摄

读小学六年级的程颀茗给“德芭与彩虹”写了一封信:

“你知道吗?其他书店比你们有新意,每天都有活动,每天都有新客户,但你不像他们一样,你始终就是你。好吧,说了这么多,总感觉我们是一样的。就像别人喜欢彩色,我却喜欢黑白,别人都想考上好中学,我却想考上有朋友的中学。

就像我的妈妈,她本是一名教师,却去当了医生。离开武汉,独自一人在北京闯荡,别人觉得这可能是发疯,但并不是,她只是在过自己想过的日子。”

程颀茗说,这家书店教人做自己。12岁的她挺达观:“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只是宇宙的一部分。”

书店像避风港接纳了她

插画师米莫也在书店拆除前的最后一天回到了她的“老家”。

2012年,大学毕业的米莫偶遇了“德芭与彩虹”,当时正经历人生最迷茫的阶段。想全职画画,又不知如何养活自己,书店像一个避风港接纳了她:每周三天时间在店里打工,其余时间画画。

在这里,她遇见了人生第一位图书编辑,谈成了第一本书的出版计划。如今,她的作品《绘安静的地方》顺利出版并获奖。

书店拆除比预计中提前了一天

曾刚悄悄关掉亮了8年的彩绘玻璃小灯 记者胡胜 摄

10月29日下午,41岁的曾刚大汗淋漓,抱着纸箱,忙着整理最后的物品。

他说,店里的留言本已经积累了好多箱了,里面写满了读者的话。

有一对恋人,十年前买了一套绘本,他们没带走,约好十年后再来取。曾刚悄悄拆开了绘本,被年轻人的爱情和憧憬所打动。他决定,即使店关门了,也会一直为他们保留着。

“我们在做的是我们喜欢的事,何况还受到那么多人的喜欢,所以心里只有感激,没有遗憾。”

曾刚悄悄关掉了那盏亮了8年的彩绘玻璃小灯,那是陈嫚特地淘回来的。她曾叮嘱,这盏灯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关。虽说书店不是通宵营业,但她就想让这盏灯在落地窗旁亮着,为某些人留一个温暖的角落。

扫码看视频

【编辑:符樱】


(作者:占思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