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红船启航的地方|江花

很久以来,嘉兴于我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地名、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一个旅游风景地,而是一个象征。每每看到这两个字,我便会联想到南湖、红船……一个伟大政党诞生的地方。

1921年8月初的一天傍晚,一艘单夹弄中型画舫静静停泊在嘉兴南湖一片僻静的水域。十多位风华正茂的青年在里面已经待了大半天了,他们并非游湖观景,吟诗作赋,而是严肃紧张地进行着激烈的讨论。终于,从画舫中传出庄严坚定却也轻声克制的声音:“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人类的解放者万岁!”

这些神情肃穆的年轻人,不是普通的年轻人,他们承载着民族的希望;这艘画舫不是普通的游船,它被中国人称为红船。在这里,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中国革命的航船从这里扬帆启航。

2021年,百年后的今天,我伫立在南湖烟雨楼东南侧的湖岸旁,湖面波光粼粼,岸边杨柳依依,面前一艘飞檐斗角的画舫,像是游过历史的长河,向我们展示着当年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生动历史场景。只是现在,这里不再是风雨飘摇、迷雾重重,而是阳光明媚、人潮涌动。人们纷纷站在红船前留影,希望在这“初心之地”,接受一次精神的洗礼。

嘉兴之所以被冠以历史文化名城,是因为历史悠久。嘉兴是中国江南文化的发源地,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就孕育了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早期新石器文化的代表——马家浜文化,这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源头之一。

在马家浜考古遗址公园、马家浜文化博物馆,我们感受7000年江南稻作文化;在子城遗址,我们感受到嘉兴的古城文化;登上长虹桥,我们感受嘉兴的运河文化;我们还去莲泗荡风景区,寻找江南网船会的壮观景象,在猎猎招展的幡旗下,感受嘉兴的民俗文化……

穿行嘉兴的大街小巷,我们在探寻江南文化之源的同时,也在寻找新时代下,这座城前景广阔的人文精神。在马家浜文化博物馆里穿越7000年后,我们又进入了马家浜健康食品小镇、米开朗冰激凌博物馆;走出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子城遗址公园,我们又进入嘉兴法治文化(府南)公园和府南社区,漫步公园,我们感受到浓厚嘉兴特色的民主法治建设氛围。

嘉兴文化灿烂,名人辈出。这里涌现出茅盾、徐志摩、金庸、王国维、丰子恺、张乐平等名家大师。而拜谒近代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家、诗人朱生豪先生的故居,一直是我的夙愿。

南湖区禾兴南路73号是朱生豪故居,朱生豪之子朱尚刚先生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因他认真而详尽的讲述,朱生豪先生从莎士比亚背后走了出来,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1937年,因日军侵华,朱生豪收集的莎士比亚全部资料与译稿尽毁。但他宁愿贫穷至死,也不愿为敌伪效劳。生命中的最后两年,他辗转流徙,贫病交加,依靠两本字典,继续翻译莎剧,仅1943年就翻译了18种。1944年底,朱生豪终因劳累过度病逝于嘉兴,年仅32岁。但在他短暂的人生里,翻译了30多部莎士比亚的戏剧。

沿着故居逼仄的木板楼梯上到二楼,光线昏暗,这里曾是朱生豪工作翻译、最后病逝的地方。在先生的房前静立了许久,我想,在一个战火频仍的年代里,是什么支撑朱生豪忍受现实的压抑和苦闷、贫穷和艰辛,用生命践行他呕心沥血的翻译使命?

在朱生豪写给爱人宋清如的信里,我看到了他的初心:“你崇拜不崇拜民族英雄?舍弟说我就将成为一个民族英雄,如果把Shakespeare(莎士比亚)译成功以后。因为某国人曾经说,中国是无文化的国家,连老莎的译本都没有。”我明白了,强烈的爱国心和民族责任感成为朱生豪鞠躬尽瘁翻译莎剧的动力。

走出朱生豪故居,正值午后,艳阳高照,看街头车水马龙,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我忽然就豁然开朗。想起这次嘉兴之行,不断在嘉兴历史与现实的时空中穿梭,却从未有断裂和违和之感,是因为有一种精神之力将这座城的历史和现实,从昨天到今天以至明天紧紧地连在一起。

这样的民族责任感,从百年前南湖的红船启航时,不就开始赓续吗?再看当下,嘉兴每年举办由陈向宏、黄磊、赖声川、孟京辉共同发起的乌镇戏剧节,不就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自信?西塘汉服文化周,不就是中华礼仪文化的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就是通过这些有着传承热血与使命的人们,来共筑“中国梦”吗?

在油车港菱珑湾艺术村,我们采访嘉兴农民画家、被列入亚洲十大艺术家的缪惠新,欣赏到省级非遗传承人张金泉创作的《画说党史一百年》长卷;在银杏天鹅湖,我们看到根植于乡土的民间画家团队——油车港镇农民画“十姐妹”现场创作。这些带着乡土气息的农民画折射出嘉兴的文化底蕴,不也彰显着新时代“中国梦”的文化内涵吗?

行走嘉兴,从马家浜文化到红色文化、运河文化、古城文化、史前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我们细细地品味着这座城市古雅与现代并举、融合的人文魅力,新时代的嘉兴,不仅仅是追根求源,而且是继往开来。

(周璐)

【编辑:贺方程】

(作者:周璐)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