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粮票勾起了“吃”的故事,叶青讲述“我经历的改革开放40年”


叶青做客市民大讲堂,讲述改革开放40年,武汉市民衣、食、住、行生活方面的变化。记者刘斌 摄


长江日报融媒体11月3日讯 1979年,时年18岁的叶青考入湖北财经学院(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之后的40年,他的人生与武汉这座城市深深相融,也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武汉的沧桑巨变。

叶青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3日上午,叶青参加由武汉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与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共同主办的第228期市民大讲堂活动,讲述他在武汉经历的改革开放40年。

武汉的城市边界在不断外延

叶青出生于福建省建阳市,在进大学之前,他没有来过武汉,对武汉的印象仅限于2毛钱人民币上的武汉长江大桥图案。1979年10月1日,叶青从老家出发,前往湖北财经学院报到,次日到达武汉。

叶青至今记得,到武汉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几个老乡一起去看了武汉长江大桥。印象中,那时候的武汉虽然面积大,但是标志性的景点其实很少。同学们戏称武汉的景点主要是“两菜一汤”,除了黄鹤楼和归元寺,再就是东湖,逛完这几个地方,一两天时间就够了。

上世纪80年代,武汉的变化也不大,当时除了晴川饭店、武汉商场等建筑,武汉几乎看不到多少高楼,但到了90年代,武汉的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城市的边界不断外延,如今繁华的徐东商圈,90年代初期还是一片菜地。此前武昌的郊区以大东门、小东门为界,叶青记得前往华中科技大学很不方便,道路狭窄距离遥远,一路经过的都是村庄和田园,但如今大量高新技术企业在此聚集,光谷成为全国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区之一。

叶青认为,现在的武汉,很难说清楚哪里是城市的中心,随着城市边界的不断外移,武汉已经出现了多个中心。外地人来武汉旅游,如果要对这座城市进行初步的了解,至少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

粮票勾起了很多“吃”的故事

民以食为天。武汉人有关“吃”的故事,在叶青的记忆中留下了很深的烙印。求学期间,叶青是班上的生活委员。那时候吃饭需要凭粮票,而全国各地的粮票不能流通,各个省的粮票只能在当地使用,到了外地则需要兑换成当地粮票。当时班上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每个学期,叶青都要登记同学们带来的粮票,统一拿到户部巷兑换。

毕业后叶青留校任教,吃饭仍然算不上一件痛快的事情,买菜要凭票,而且很早就要去食堂排队,如果想买一点排骨或者猪蹄,得起个大早,晚了就没了。

那时候大学老师都住在筒子楼,过道两边一家一户,因为室内面积小,只能在楼道里摆上炊具当厨房,每天哪家做什么菜,吃什么,邻居都知道。“那时候大家工资都不高,只有会计系的老师工资高一点,所以他们的伙食相对好点,能够经常吃红烧肉、排骨等,让其它老师都很羡慕。”

叶青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吃饭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超市里随时随地都有新鲜食材供应,品种繁多,自由购买,老百姓的餐桌非常丰富。

地铁、隧道历程数已达288公里

来武汉求学后的第一个寒假,叶青回福建老家过春节,他记得当时先坐轮船到九江,然后转火车到福建,“回家一趟得两天时间,舟车劳顿,很疲倦。”叶青说,如今长时间出行,很少再有人乘坐轮船。

武汉求学期间,叶青住在首义校区,学校门口的10路公交车串起了大学时代的很多回忆。叶青说,那时候10路公交车是唯一的公共交通工具,他经常从蛇山脚下上车,然后经过武昌火车站到汉口。

多年后,武汉有了轨道交通1号线,此后武汉的轨道交通发展越来越快,不仅有了多条地铁,还有了2条过江隧道。叶青说,如今武汉的地铁、隧道公里数已经达到288公里,全国排名前五。

武汉最初只有一座长江大桥,两座汉江上的桥梁,而如今,武汉已经在长江上建成了11座大桥,汉江上建成了7座大桥。“现在说武汉是江城还不够,还应该说是桥城,武汉向世界展示了自身的造桥能力。”

智能手机简化了人们的生活

“通信通讯设备的变化也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百姓生活的一个缩影。”叶青记得,读大学时与家里联系只能靠写信,叶青每个月给父母写一封信,遇到急事则发传真,不过传真比较贵,按字收费,一般尽量长话短说。

后来可以前往邮局给家里人发电报,不过电报不能直接拨给对方,而是需要话务员先进行接通。

上世纪80年代, 时髦男士的腰间别上了BP机,走到路上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不过BP机只能接受到呼叫,回电话则需要到电话亭,此后的大街小巷,公共电话亭便如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并成为一个比较赚钱的行业。

“再后来有了大哥大,可以直接拨打接听电话,不过大哥大比较笨重,后来就出现了手机。”叶青说,手机的样式也从最初的翻盖式、推拉式、无键盘式等。现在的智能手机已经不仅仅是用来打电话,还具有拍照、购物、社交等功能,智能手机的出现,让相机、镜子、计算器等大约30多种东西不再需要了。

两个多小时的讲述让台下观众感触颇深,现场多位大学生积极提问,与叶青进行互动。叶青鼓励大学生们说,武汉正处在一个很好的历史机遇期,未来的发展潜力不可估量,大学生留在武汉就业创业机会众多,大有可为。(记者 汪洋 余坦坦 李志翔 通讯员 白洁)

【编辑:祝洁】

(作者:汪洋 余坦坦 李志翔)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