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珞珈筑记》作者聊历史|我读

前一阵,在解放公园听了一场讲座,主角是《珞珈筑记:一座近代国立大学新校园的诞生》的作者刘文祥。他讲了武汉大学的建筑史,旁及很多逸闻趣事,订正部分坊间误说,还原了最真实、原始的国立武汉大学修建过程。

1928年,国立武汉大学成立。学校成立之初沿用的是原来在城内的一个旧校舍,由于环境恶劣、建筑破旧,校方决定在城外建一个新校舍。于是,学校成立一个叫作“国立武汉大学建筑设备委员会”的专门机构,彼时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李四光出任委员长,由他负责寻找武大新校舍建筑师,并确认选址。经过综合考量,李四光最终聘请美国人开尔斯担任总建筑师。

刘文祥发现,中文文献中关于开尔斯的信息错误百出,矛盾之处很多,为此他搜寻了不少海外资料,果然有发现。

开尔斯读过三所高中、两所大学,皆为名校,在这五所学校中有三座校园都位于湖畔。特别是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该大学位于威斯康星州首府麦迪逊市中心,整座城市即被两个大湖所环抱,大学校园则坐落在其中一个湖的南岸,“一碧万顷、烟波浩渺的湖畔风光,是这座校园最美的景致”。这座校园与湖泊的地理关系,同武汉大学珞珈山校园与东湖颇为类似。为此,刘文祥还在书中特意安排了两张照片,展示麦迪逊分校的湖畔风光。

而在珞珈山新校舍选址过程的最后一步中,正是开尔斯起了关键作用:他到汉实地考察后,武大新校舍的选址才由珞珈山以南东湖嘴到卓刀泉一带,改为了珞珈山以北的东湖南岸丘陵半岛。调整后的最终选址更加靠近东湖,被湖水三面环抱。

刘文祥由此推断,开尔斯的成长学习经历,对武大新校舍选址的这一最终修改,或许有着密切的联系。

开尔斯对东亚文化十分感兴趣,不仅将自己的后半生几乎放在了中国及其他东亚地区,甚至娶了一位日本太太。他早年在美国接受系统扎实的科班训练,后游历东方许多城市,在中国参与多项建筑项目,逐渐学习和积累中式仿古建筑的相关知识和实践经验,学会了如何用钢筋混凝土等近代建筑材料演绎中国传统风格的建筑,为其在珞珈山的建筑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刘文祥认为,开尔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毕竟有限,有时对传统元素的使用只流于表面,并没有理解背后的深厚意涵,华丽造型背后难免存在诸多审美裂痕。中国元素以外,开尔斯还融入了许多西方建筑元素,比如武大理学院主楼的拜占庭式穹顶及其下面耸立着的古埃及式柱子,而两边则夹着中式琉璃瓦的屋顶。这种“东西混搭”的糅杂风格让最终的建筑效果显得不伦不类,建筑实用性上也饱受争议。

《珞珈筑记》一书收录了包括武大设计图纸、民国校园景观等200多张珍贵历史图片。活动现场,刘文祥展示了其中一张设计图纸,按图索骥为读者们介绍校园的布局思路及其主题建筑风貌,从老斋舍三个大圆拱门的装饰细节讲到男生宿舍阁楼屋顶的鸱吻图案,刘文祥总结出珞珈山校园的建筑艺术特征:“展现了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的艺术风格。”

尽管存在不足和缺憾,武汉大学珞珈山校园的建成在中国近代史、建筑史上仍具重要意义。刘文祥介绍,珞珈山校园的工艺走在了时代前沿,是中国最早批量使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设大学校舍的大学校园之一,也是武汉近代建筑史上最早成批量使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文教建筑。

刘文祥有意识地与各种传说附会保持着距离,在他看来,还原历史真相、讲清楚历史细节,这才是重要的。比如建造武大校园部分建筑的汉协盛营造厂,工程出色,其老板沈祝三以志在必得的姿态竞标武大工程,报价很低,并赠送了若干项目。但是遭遇1931年大水,成本大增,汉协盛面临严重亏损,近年来一些说法对这段历史常有夸张演绎。刘文祥强调,汉协盛只是武大部分建筑的承建商,且这一票生意实为一次没有控制好风险的失败;沈祝三和汉协盛没有中途“跑路”,值得赞许和铭记,但也不能把今天珞珈山校舍的营建之功,全部归于汉协盛。

研究历史就是这样,有时候枯燥无味,有时候不怎么讨喜,但是历史就是历史,真没办法。

(李煦)

【编辑:贺方程】

(作者:李煦)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