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困境大学新生交学费活动”爱心传递23年 受助大学生董燕将善款转捐他人

长江日报8月17日讯 8月2日,由长江日报长江公益携手武汉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开展的“2021帮困境大学新生交学费活动暨希望工程圆梦行动”正式启动。该活动今年已进入第23个年头,迄今已帮助1.6万余名困境学生圆梦大学。活动始终把“热爱祖国、家境困难、品学兼优、阳光向上”作为资助的重要条件。活动启动近半个月来,工作人员陆续收到不少爱心人士的捐助。

四年前她受捐助进入大学

如今她完成学业继续捐助他人

“很感恩能在众多爱心人士的资助下完成学业,现在我也想尽己所能帮助那些和当时的我一样处于困境的大学生。”8月15日,工作人员收到了来自新洲区徐古街将军山村董燕的4060元捐款。4年前,她正是通过本活动得到爱心捐助。今年6月,董燕大学毕业顺利找到工作,她决定将结余的4060元捐助款转捐给大二学生梅晨(化名)。

爱心以这样的方式不断传递。

2017年8月10日,陶宏俊(右)看到本报报道后,来到董燕家,现场对她爱心捐款。 通讯员陶火应 摄

董燕的父亲董德校是一名“剃头匠”,母亲因病失去劳动能力,弟弟生过两场大病,全家都靠父亲剃头和种地的收入生活。2017年,董燕考上武昌工学院,寒门走出大学生令全家兴奋的同时也犯了难,每年高达1.73万元的学费对这个家庭而言是巨大压力。为减轻家庭负担,董燕报完志愿的第二天就去阳逻一家物业公司勤工俭学挣学费。

她被纳入本活动受捐对象,其故事由本报报道后,企业家陶宏俊、来自襄阳和天门的爱心人士、徐古街道、武昌区税务局等个人和单位接力捐助,助她顺利完成学业。

董燕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得到捐助后全家都非常感激。“虽然家庭极其困难,但父亲一直教育我要回馈社会,在自食其力后要帮助更多困境大学生。”

对于得到的捐助款,这个家庭也很珍惜。“交完每年的学费后,父亲会尽他所能供给我生活费,实在困难的情况下才会动用捐助款。”大学4年,董燕每个月的生活费是800到1000元,每天伙食费不超过15元,除了必要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她很少买新衣服,还会利用寒暑假勤工俭学。

爱心人士的捐助也一直鼓励着董燕前行。她格外珍惜大学时光,勤奋好学,本科期间成绩优秀,获得了湖北省外研社杯英语演讲比赛初赛一等奖,还通过了初中英语教师资格证考试。今年毕业后,她实现了教师梦,如愿成为一名英语教师。

在大学辅导员向碧霄老师眼里,董燕是个文静内敛、热爱学习的女孩,不仅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实践活动,而且做事脚踏实地。“在同学中,董燕是较早找到工作的,她不会好高骛远或挑三拣四,安定下来后就踏踏实实做。”


刚走上教师岗位的董燕正在认真备课。通讯员陶火应

8月2日,今年的活动启动后,父女俩决定将结余的4060元捐助款拿出来,转捐给新洲潘塘街大二学生梅晨。谈及决定转捐时,董燕有些哽咽:“我深知困境大学生的艰难,所以想让这份善意得以传递,让更多的困境大学生得到帮助,完成求学路。我这样做,也是那些爱心人士的心愿”。

接过善款的梅晨,目前的学费全靠七旬爷爷奶奶种田的收入,这份爱心也感动着她。“我一定会好好完成学业,以后也尽己所能为社会作出贡献,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八旬奶奶低调捐款十几年

“省下一点钱捐给孩子们就好,不必留名”

8月5日,87岁的武汉爱心市民“祝奶奶”带着5000元钱来到长江日报社,交给了工作人员,这是她已连续坚持十几年的爱心捐助,每年8月她都会如期来报社送捐款。“9月就要开学了,孩子们要交学费,在这之前我一定要把捐款送到。”

“祝奶奶”是众多爱心捐助人中非常特别的一位。她从来不告知自己的住址、电话,也谢绝记者采访报道,连姓氏“祝”也是工作人员根据读音猜测的。不管登记时姓“朱”还是姓“竺”,只有工作人员知道,她就是那位连续捐款十几年的爱心奶奶。

“祝奶奶”最早是从报纸上得知“希望工程圆梦行动暨帮困境大学新生交学费活动”的,当年就决定捐助大学生,这么多年来捐助数额从几百元到5000元不等。据工作人员的不完全统计,奶奶的累计捐助数额已有数万元。“奶奶每次来衣着都非常简朴,看得出她平时生活很节俭。”工作人员说。

每年8月,“祝奶奶”都会到报社,通过门卫联系上活动工作人员。虽然每年都参与活动,但她坚持不跟工作人员互留电话。“省下一点钱捐给孩子们就好,不必留名。”

今年8月5日,“祝奶奶”到报社后,拿出用塑料袋包好的5000元现金交给工作人员,并了解关心困境大学生的情况。她表示,她深知大学教育的重要性,所以这么多年力所能及参与捐助。她还特意嘱咐年轻人一定要爱护视力,“有好视力好身体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业啊!”

(长江日报记者钟磬如 通讯员陶火应)

【编辑:唐婧妮】

(作者:钟磬如)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