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舟水”到“鱼水”|新派青年

文/刘绪明(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博士后。)

在我党的历史上,从不同角度生动地把党同人民群众的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比喻为鱼水关系、血肉关系、种子和土地的关系、学生和先生的关系、愚公和上帝的关系等等,这些比喻都是很贴切并且富含深意的,其中尤其以“鱼水”关系最具代表性,也最深入人心。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军民关系以及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等等,都被比喻为“鱼水”关系。

鱼水关系这一比喻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结果。战国时期的《尸子》中有“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三国志》中有“如鱼得水”的成语,刘备用此来形容与诸葛亮之间关系的融洽。但在封建社会,“舟水”关系这一比喻则更具影响力。春秋战国时期,“舟水”即已广为流传。

“舟水”关系主要指的是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政权才能稳定,失去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政权就很容易倾覆。在封建社会,人民和政权的关系是统治与被统治、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是对立和对抗的阶级关系。“舟”与“水”之间相互分离,存在着明显的上下、贵贱、尊卑之分。对于统治者来说,人民群众并非真正的政治主体,而只能被动地、服服帖帖地接受统治。

封建社会的统治者虽然提出“舟水”关系,但他们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为了自己的“舟”不被人民之“水”所吞没,群众在统治者眼中只是“群氓”,而统治者则是高踞于群众之上的“救世主”。然而,“舟水”关系这一比喻确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加之影响深远,许多人在讨论党群关系时使用这一比喻的现象普遍存在,其实是非常不恰当的。

中国共产党并非“水”上之“舟”。中国共产党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因此,中国共产党所有的党员领导干部,不论职务高低、权力大小、从事什么工作,都是人民的公仆,都是人民的勤务员,都必须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在群众之中,扎根于群众之中。

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党,革命与执政始终贯穿党的事业全过程。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和人民群众用鲜血和生命培育起来了“鱼水”关系。当我们党夺取了政权成为执政党以后,保持革命本色就遇到了新的考验。毛泽东主席告诫全党:“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中国共产党虽然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但中国共产党从来不是为了执政而执政。“我们共产党人不是要做官,而是要革命。”我们党一方面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同时也通过不断推进自我革命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彻底的自我革命来推动伟大的社会革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党的历史,我们党总是在推动社会革命的同时,勇于推动自我革命,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敢于正视问题、克服缺点,勇于刮骨疗毒、去腐生肌。正因为我们党始终坚持这样做,才能够在危难之际绝处逢生、失误之后拨乱反正,成为永远打不倒、压不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人民群众也不再是“舟”下之“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中国共产党始终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中国共产党始终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看得见的物质利益,通过各种措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通过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通过反对包办代替和命令主义的工作方法,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巨大力量才得以不断涌现。

中国共产党并非“水”上之“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也并非“舟”下之“水”,党群关系是“鱼水”关系而非“舟水”关系。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保持和发扬这种“鱼水”关系,都是我们取得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保证。

【编辑:贺方程】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