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牌匹头泰和裕|口述汉口

文/张垠(公务员,业余研究汉口历史和纪实摄影,曾出版相关作品。)

黄孝人系汉口最早移民,黄陂人善贾而结帮,形成仅次于汉正街的黄陂街市。黄陂街最著名的行业是匹头,泰和裕则是匹头业的佼佼者,其吞吐量常居汉口第一位。

1919年,泰和裕在黄陂街开店,由吴捷三、李少侯等人合伙创立。初期经营范围很小,然而几位合伙人克勤克俭,终成行业执牛耳者。资料表明,从其开业之日起,至1938年10月武汉沦陷止,泰和裕30年间共经营匹头12万匹,若按当时市价银元拾元一匹计算,即达120万元之巨,如此业绩,在当年工商业中极为罕见。

据了解,汉口匹头号创始于清末,原分为本帮和太平帮(安徽太平县),由此形成了后来的匹头号。海禁开后,英国首先运来纱布匹头在上海市场以拍卖方式出售,即所谓“叫庄”。谁出的价高,就归谁买进。汉口的匹头号闻风而动,太平帮捷足先登,成立了申庄;本帮也随后设庄或请人代庄。

泰和裕属于蒲包匹头号,所谓蒲包者,乃因其无实力在上海设庄进货,只能大批发购进,再批给城乡较小的零售店。因其多用蒲包打捆,故名为蒲包匹头号。

民国初年,上海游资充斥,利率较低。汉口匹头号向当地行庄贷款,大量进货。当时行规为货物售出即放期30天,倘到期不能交还,尚可算息延期,相当于变相放息。汉口匹头业因此扩大销售,其市场拓至沙市、宜昌、襄樊、洛阳、西安、长沙、衡阳及两广;蒲包匹头号也从滨江沿河各县,北沿京汉铁路,扩展至信阳、郑州,从而充分发挥了汉口商业的集散作用。

1921年前后,纵横豫鄂皖的白朗起义和军阀之间的湘鄂战争,使城乡经济受到很大影响,许多匹头号纷纷歇业,可支撑的仅有三分之一。泰和裕率先觉察到放乡账的风险,故其经营方针为现兑现,不赊账,薄利多销。有些品种的利“薄”得令人匪夷所思,竟然只赚一点木箱麻包的包装费。正因为如此,所以其资本周转极快。30年如一日,成就了泰和裕品牌。即便是1931年汉口发大水,一众商家或关门倒闭,或门可罗雀,唯有泰和裕,依旧门庭若市。它之所以不为市场的大气候左右,根源于它的特立独行,令人艳羡称奇。

1938年10月底,武汉沦陷。有些匹头号老板逃往重庆,较多的匹头号则将货物存于汉口隆茂打包厂仓库,欲仰求洋人保护。据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汉口仓库科报告,1938年11月20日,泰和裕存放于汉口第二仓库的哔叽布被日军取走1匹;27日,又取走20匹;12月4日,日军提走泰和裕细布5件。

日寇陷于战争泥淖,战略物资日趋匮乏。1944年出台统制物资的措施,当时各匹头号存于洋楼的货物,几乎全部被日军征用。从征购数字看,一组泰和裕和二组谦祥益被征最多。抗战胜利后,汉口匹头业先后复业的有仁和、泰和裕、鸿兴祥、乾泰昌、复成和数家。改组或合并的则有大隆、晋记、兴华、望德昌等十余家。

当年的泰和裕有3层楼,一楼店堂面积100余平方米,栅子门,进门左侧是柜台,置有匹头样品;右侧摆有太师椅,照场的吴福堂、黄菊香先生坐镇于此。其后置有玻璃柜,放有匹头。二楼为学徒住所,三楼则为店里层级较高的先生居住。据了解,聚汇于汉口的匹头品种很多,上世纪二十年代有:漂布、细布、太西缎、冲昌缎、羽绫、磅布、红洋布、尺六元青缎及各种类型的花布等。到了四十年代中后期,泰和裕主要经营品种为龙头细布、四君子府绸、香云纱等。泰和裕主做批发,不零售,以一匹布为起售点。

这时黄陂街已成废墟,匹头业便逐渐集中在民权路与统一街交会处一带,扎堆形成气候。刚开始生意不错,其后受通货膨胀影响,陡起倒闭之风。大康、协昌隆等相继倒闭,仅存20余家,其中经营势头好的只有泰和裕、仁和、大隆和鸿兴祥4家。当年的民权路除了匹头号外,还有鸿章、汉广发等20余家估衣庄,加上著名的邹紫光阁毛笔店、邹协盛金号、陈太乙药店和福庆和米面馆等,从而成为汉口著名的商业街。

【编辑:贺方程】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