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乡村小学十余年,她用青春的花火,照亮留守儿童前行的路

长江日报8月24日讯  “她是中心城区的孩子,还是国家一级运动员,在我们这个乡村学校是待不长的!”十一年前,当23岁的刘思思迈入东西湖区偏远乡村学校——慈惠小学时,老师们都认为她只是“匆匆过客”。时光如白驹过隙,刘思思在这片园地里一守就是十多年,她用青春的火花,照亮乡村孩子前行的路。

热爱体育教学的刘思思有着一般女教师难得拥有的古铜色脸庞。(记者彭年 摄)

不打扰的呵护,给学生适当的情绪空间

曾经的学生小宇(化名)是一名留守儿童,因为爸妈常年在外打工,奶奶成了他唯一的依靠。生活中,性格内向的小宇比较孤僻,也不擅长与同学交流。有一次,小宇因被误会与同学发生争执,辩解无果后,他选择了逃避,一个人躲在教室默默落泪。

这一幕被刘思思看到,考虑到小宇是一个爱面子的孩子,她没有打扰,让小宇尽情宣泄。待到放学时,刘思思把小宇单独留了下来,疼爱地摸了摸小宇的头,表达了想跟他做朋友、护送他回家的想法。小宇抬眼看到刘老师温和的笑脸,心里绷着的弦一下松了,一路上将压在心头的不快一一倾吐。

次日,在刘思思的穿针引线下,小宇一到学校就主动与发生争执的同学沟通,化解了误会,打通了隔阂,还有说有笑地开始玩游戏。

教给学生们的动作,刘思思一定会认真示范。(记者彭年 摄)

“孩子们的世界是纯真快乐的,始终保持一颗童心,凡事从孩子的视角去看问题,让孩子真正地感受到尊重和接受,才能融入他们的世界。”刘思思说,走上三尺讲台以来,她习惯蹲下身跟学生们交流。留守儿童比较敏感,特别是面对人际交往问题时,她会留一个适当的缓冲期,让学生调节情绪,尝试独立思考。

快乐而智慧地学习,让每个学生自带笑脸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刘思思始终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课堂。

“刘老师,你看我的动作对不对?”“老师,你看我碰到笑脸贴了!”在一次武汉市优质课比赛研讨会上,为了让中低年级的学生领会运用脚背正面运球的技巧,刘思思将笑脸贴一一贴到学生脚背上。当老师们对这个方法大为称赞时,刘思思却皱起了眉头,“重难点是解决了,但是学生们都低着头在做动作,不关注老师的讲解,会不会影响教学效果?”于是,她又查阅相关资料、书籍,主动向市、区有经验的教师进行讨教,试图改进教学方法。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发现小朋友的一种按捏玩具可以发出声音,她灵机一动,尝试把玩具改造后粘在鞋面上,再次给学生运用。“老师,我听到声音了,我的动作是对的,我还能看见你给我们做数字手势!”这一神奇的混搭令学生们兴奋不已。看着学生们欢乐的笑脸,刘思思觉得自己付出再多也值得。

(长江日报记者向洁 通讯员王林楠 摄影/记者彭年)

【编辑:舒筱】

(作者:向洁)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