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长江故事,唱响长江之歌 ,让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

长江日报8月25日讯 “只有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化、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用起来,才能发挥文化基因、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8月25日,湖北省政协召开月度专题协商会,聚焦“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协商议政。省政协、武汉市政协相关负责人,部分省政协委员、政协智库专家学者到会踊跃建言,为讲好长江故事,唱响长江之歌献计献策。

做好顶层设计,盘活武汉历史文化资源

如何让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如何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加强研究和利用?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武汉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处,省级100处,市级142处,历史文化资源丰厚。针对推进武汉历史之城建设,市政协提出,统筹管理、盘活用好武汉历史文化资源。汉口重点打造近代红色文化、商贸文化、茶商文化及近代西方建筑展示区;武昌重点打造古城历史文化、近代红色文化、辛亥首义文化展示区;汉阳重点打造知音文化、近代工业文化、治水文化、三国文化、宗教文化展示区。以此实现老城复兴、文脉复归,构建历史之城文化地标体系。

武汉市政协还提出,要做好顶层设计,高标准编制规划,研究出台《武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提高历史街区、优秀历史建筑、历史村镇和工业遗产等方面保护与利用的可实施性。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和利用工作,通过开办博物馆、举办展览、传统技艺传承等多种形式,使历史文化资源焕发新的活力。

讲好长江故事,唱响长江之歌

“据有关研究,5000年前在今天的中国境内,最早的国家文明就出现于长江流域。”发言中,委员、专家们一致认为,荆楚文化是长江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区域文化,解读好长江文化基因密码,传承好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努力推动长江文化创新性保护和创造性发展,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要让文化遗产在互联网上活起来。”胡占豪委员提出,想讲好湖北文化故事,生产优质内容是“牛鼻子”。他认为,只有让文物、文化在互联网上焕发新生命,在老百姓心中活起来,在网上火起来,才能做好保护利用。而要想更好保护利用,建立地方文化符号和品牌尤为重要。

“我省文化底蕴丰厚,但叫得响的文化符号和品牌却不多,更未形成IP体系,存在开发利用单薄等问题,这反过来又影响了保护。”胡占豪建议,基于地方特色打造文化名城,基于景点打造脍炙人口的故事体系,基于故事体系打造文化消费场景和文创产品、服务等,形成文化与经济的循环。

陈先红委员也聚焦到讲好长江故事上,她提出做好“文旅融合”文章,把长江中游建设成为长江国际旅游黄金带。她建议携手鄂湘赣三省,打造七条长江国际旅游线路:游船线路、自驾线路、骑行线路、城市线路、历史文化线路、美丽乡村线路等,规划建设沉浸式实景“剧本杀”文旅融合项目。“给国际游客一个畅游长江的理由:不来长江,就无法深刻领会中国,无法深刻理解中国故事,无法亲自体验中国文化。”(长江日报记者汪甦 通讯员郑轩)

【编辑:邓腊秀】

(作者:汪甦)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