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第三寄宿中学:让每一位学生都享有品质人生


校园全景

    国际班

    马术课

    艺术节

    选修课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武汉第三寄宿中学位于汉阳区江堤中路,毗邻国际博览中心,创办于1998年。二十年励精图治,二十年创新发展,学校以湖北省重点初中这张名片辐射三镇,成为武汉市基础教育的一面傲人旗帜。

    在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三寄宿中学秉承“让每一位学生都享有品质人生”的办学理念,积极开展课程改革,实施品质教育,探索品质德育,推行品质课堂,开发品质课程,打造品质教师,培养品质学生,做强做优“品质教育”品牌。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普教育示范学校、全国体育示范学校、省安全文明校园、省绿色学校、省“国培计划”校长(教师)挂职(跟岗)基地校、市素质教育先进单位、市五星基层党组织、市五一劳动奖状单位、市中小学有效德育先进单位、市校园文化建设“十佳”学校、市“十大”书香校园、汉阳区历届“名学校”等荣誉称号。

    三寄宿中学在发展中壮大,在创新中引领,办学质量位居全市前列,已成为市区各学科开展各类大型教育、教学、教科研活动的中心。新故相推,日生不滞。三寄宿人将砥砺奋进,谱写新时代教育现代化新华章。

    “海量阅读”凝练书香校园 人文精神培育品质学生

    育人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在三寄宿中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不再拘泥于课本,而是通过“海量阅读”校本课程,将学生领进书籍的世界,让学生在阅读中开阔视野,丰富体验,提升能力,陶冶情操,收获成长。

    2018年是学校开展“海量阅读”的第三年,阅读带来的成效逐渐彰显。2017年中考,学校语文学科全面丰收,不仅夺得了全市最高分,还在100分和110分线上强势领先。学生们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也给学校营造出浓厚的读书氛围。学校和语文组相继被评为武汉市“书香校园”和“读书之城建设先进集体”。

    何为“海量阅读”?三寄宿中学的“教学字典”里解释为,引导学生大量读书,即“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而在该校,从进入七年级第一周开始,直至初中毕业,3年下来每位学生总计阅读量可达2100万字。这个数字看似庞大,但在学校的科学规划、合理安排下,学生不仅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常常有超出预期的效果。“海量阅读”从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和兴趣出发,以5个途径展开:其一,根据不同年级“量身定制”书目,以课文为契机延伸阅读,保证书籍的可读性与经典性;其二,设置每周两节阅读课,学生们在教师的陪同下,在学校“英才书院”里静心阅读,记录读书笔记,进行“阅读修炼”;其三,举办读书节、经典朗诵、话剧表演、故事演说、人物走秀等丰富多彩的读书交流活动,给学生创设表达的机会和展示的平台;其四,开展阅读检测,定期评选“书香班级”和“最美读书人”,让学生们在分享与竞争中收获阅读的快乐;其五,家校配合,教师引导家长和家庭关注孩子阅读,展开“书香家庭”评选活动,以表彰方式给予学生精神动力。

    “海量阅读让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语文的成绩,还给了我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和好朋友分享好书是我最开心的事情”“翻开书籍,我就感觉进入了另一个世界”……问起学生们阅读的感受,大家总能滔滔不绝,阅读课已经成了他们最期盼的课程之一。

    书犹师也,善读之可以解惑;书犹镜也,善读之可以静身;书犹光也,善读之可以阔心。高效有质量的阅读,带给学生的不止是眼前的知识,更为他们积累了人生“财富”。三寄宿中学以“海量阅读”滋养书香校园,以人文精神培育品质学生,让学校成为文化的高地,育人的圣地。

    “少科院”彰显科技特色 科技教育培育品质人才

    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水平,决定国家未来科技创新能力,科学教育更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一环。1999年,三寄宿中学成立了少年科学院,率先建立科学教育体系,并以少年科学院为载体开展科技教育及社团活动,培养新时代的创新人才。

    4月15日,在校园开放日里,上千名家长带着孩子来校参观,三寄宿中学师生通过展会的形式,向来宾展示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办学成果。在少科院展区,同学们摆出自己编程制作的音乐机器人、遥控式赛车、无人机等,小创客们娴熟的操作遥控与来宾精彩互动,科技感十足的“超燃”现场,赢得家长与学生们的热烈掌声。而这样的一场科技大餐,其实是该校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一。

    作为学校的精品社团,少科院致力于开发青少年的创造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青少年的创造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学校聘请刘经南院士(曾任武汉大学校长)为名誉院长,建立校外科技实践基地,每年还邀请鄂栋臣、鲜鳞波等知名专家到校作科普报告。专业指导下的科学教育,能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原理和知识,并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

    “通过系统的科学教育,学生能够认真地去思考解决科学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方法,去观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和社会现象。他们的思维变得更活跃,创造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少科院负责老师钟启芳说,经常会被学生们富有想象力的小发明打动。沈子昂同学家开有广告公司,经常制作各类户外广告牌,为了减轻父母工作量,他设计了会自动更换画面的广告牌,还申请了国家专利。

    作为全国青少年科普教育示范学校,三寄宿中学的科技教育及社团活动成绩斐然,有220多人次获国际、国内大奖。在FIRA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国公开赛中,少科院代表队初次参赛便斩获银牌一枚,6名同学获一等奖;在全国青少年电子制作锦标赛中获二等奖1个、三等奖3个;第11届至第13届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课题研究成果答辩活动中,累计13人被聘为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12位同学被聘为预备小院士、2位同学被聘为小研究员。今年,学校成为第二届武汉市青少年创客教育联盟校,史玲玲老师被聘为2018武汉市青少年创客教育联盟专家委员会成员。

    如今,学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思路,加快推进科技教育、创客教育,培育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

    “国际部”架起文化桥梁 中西融合课程提升品质教育

    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打造更高品质的现代化教育。2013年,武汉第三寄宿中学国际部成立,以培养“国际视野、爱国情怀、心智卓越”的品质学生为目标,创办具有本土特色、国际视野的品质教育。

    为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教育资源,打造更具特色的品质课程,实现品质教育迈向新的里程碑。2015年,学校与英国安吉路独立学校合作办学,开设了全球认证的国际初中IGCSE课程。引进权威国际教育资源,学校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外协同教育模式。国际班除开设国内的全部课程外,还开设了IG数学、IG科学、IG英语等课程。同时,还增加了马术体验课、渗透英国优良文化的感恩节活动、团辅活动、校外自然研学以及海外研学等实践活动,开拓了师生的国际视野,形成了学校教育特色。

    “国际班学生每学期与国内课程同步进行期中、期末考试。”国际部朱琦老师介绍,国际班的学生还有期中、期末口语测试,按期中口语成绩占30%,期末口语成绩占40%,平时表现占30%的比例,计入最终口语成绩,并记录在学生报告册和学籍卡上。

    每学年,学校都要组织国际班学生前往英国开展浸入式课程。孩子们在长达一个月的学习中,与英国优质学校的学生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勤奋学习的态度、优秀的行为表现、深厚的学养,获得英国当地媒体高度赞誉。

    目前,国际部设有三个国际班,均实行小班教学,精品教育。国家课程和IG课程并举,双语、双师教学,外教来自于美国、加拿大、英国、牙买加等国。截至2018年9月,在英国爱德思考试局举行的各科结业考试(Edexcel IGCSE Exam)中,累计46人次获得A+,22人次获得A。

    展望未来,三寄宿中学国际部将通过多层次的国际教育交流和合作,构建新型的、兼容东西方文明的校园文化和国际教育模式,实现国际教育本土化、本土教育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新格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高的国际平台。

    “学分制”深化课程改革 现代育人观造就品质教师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三寄宿中学以创新课程改革为核心、以“选课走班”为特色,成为全市首个开展“学分制”的初中。“学分制”评价体系将素质教育与评优、毕业挂钩,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励学生各有所长,人人扬长,在关注个体化差异的同时,引导学生全面均衡发展。

    “上课的时候,我一直在教学楼转,看各个课堂效果怎样。下课就急着找学生聊,问听课感受如何。”2012年,该校首次开展校本课程学分制时,校长吴晓红的心情既紧张又激动。时过6年,她欣慰地表示,“毕业时,学生除了能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还能在体育艺术科技人文等方面,获得特长技能。综合素质高是三寄宿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学分制”已成为三寄宿中学现代育人的重要形式。目前,学校已有近百门校本课程,分为必修学分和选修学分两大类。七、八年级每位学生每学期要完成30个学分。高效阅读、硬笔书法为必修课,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线上平台自主选择演讲、朗诵、无线电制作、机器人、空模和航模、STEAM、OM(头脑奥林匹克)、创客等其他课程。老师会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核打分,学分将成为中考分配生、三好学生评选和升学推优的重要依据。

    能培养出有品位、高素质、善专研的学生,得益于一群“才子才女”的匠心打造。学校近百门校本课程,均由老师们自主研发开设。走进校园你会发现,生物老师竟然是手工达人,体育老师的烘焙堪称一绝,科学老师的《头脑风暴》基本靠抢,还有不少老师带领学生“征战四方”屡获大奖。

    素质教育硕果累累,让三寄宿中学的老师们成了煞羡旁人的“别人家的老师”。为了腾出上校本课程的时间,该校每周减少2.5节文化课时间,考试科目课时缩短了,老师要向课堂的45分钟要效率,历年拔高的中考数据,验证了他们的硬实力。老师们在教学教研上的显赫战绩让人交口称赞,这与学校的重视和培养密不可分。学校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开展教师培训,让每一位教师的成长都有专业的“导师”,并培养出一支师德高尚、教艺精湛的优秀教师团队。先后培养了全国优秀语文教师、省特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黄群芳;省特级教师、省优秀数学教师、市学科带头人桂文通;省优秀教师赵勇;市学科带头人韩玉荣、刘家坤、刘建中、陈祖华、王娟、何亚琴;市优秀青年教师徐元淑、王国良、汪珮、吴海波、俞琳、李碧荣、陈祖华、陈昊、杨涓、余丹。现有谢志刚等8位汉阳区名师,区学科带头人、区骨干、区优青教师近90人。雄厚的师资和优质的办学实力,让学校在三寄宿联合学区中承担着主力军作用,以教师专业发展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武汉基础教育贡献力量。

撰文:舒筱 杨幸慈


(作者:舒筱 杨幸慈)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