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大家谈|周忠和:自然教育可能会成为未来的一种常态化教育

11月29日,八位学者专家齐聚武汉

见证2018年孩子们在公园大课堂走过的四季

同时带来一场有关青少年自然教育的思想盛宴

公园客将为你准备一份“大咖观点”

让不在现场的你们也能收获满满干货

今天的主人公——

国际著名古生物学家周忠和院士

周忠和:国际著名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会委员。

1999年,周忠和34岁,获美国堪萨斯大学生态学与进化生物学系博士学位,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任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研究员。

2000年,周忠和35岁,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

2008年,周忠和43岁,任中科院古脊椎主持工作的常务副所长(两年后转为所长)。

2010年,周忠和45岁,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1年,周忠和46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有关自然教育,他这么说——

整个中国的发展及未来,

中小学阶段的教育至关重要。

关于自然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以及如何在城市环境下开展自然教育,周忠和院士阐述了他的观点。

他认为,中小学教育对一个人兴趣爱好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无论是教育心理学还是发育生物学的研究,都支持这样的结论。

“根据调查,截至2018年,中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了8.47%,但跟发达国家相比有还有很大差距”。如何促进国民科学素质提升?周院士说:从小学开始的自然教育,不仅能够激发青少年对自然的好奇心,而且还能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以及观察与思维的能力。

他看着台下可爱聪颖的孩子们感叹道,从小学开始的自然教育,不仅能够激发青少年对自然的好奇心,而且还能直接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以及观察与思维的能力。中国要面向未来,走向世界,必须重视自然教育。

自然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教育和文化,

更多是对人天性的尊重。

周忠和院士还侧重讲述了自然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不同。

他说,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尽管提出“天人合一”,但自然教育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占到主导地位。教育的功利性压缩了自然教育的生存空间,导致人们普遍缺乏好奇心,而好奇心的缺乏,将会导致社会创造力下降。比较来看,传统教育更多强调对人的管和教,而自然教育恰恰是一种对人的天性的尊重。”

自然教育不是孩子以后都当科学家,

保持好奇心是科学研究的原动力。

“对基础科学而言,好奇心驱动是非常重要的,当前我国社会以及教育界还存在较强的功利性,基于好奇心的探索应该是科学研究最原始的动力。

好奇心从哪里来?周忠和院士说:我一直觉得好奇心是人之天性,是动物的天性,很多动物都有复杂的社会行为,有很强的探索性,这一点从进化生物学角度可以解释。遗憾的是,好奇心随着年龄增长一直在减弱,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呵护好奇心,自然教育至少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

自然教育不一定会让孩子长大以后成为科学家,但是他对社会的观察以及对思考、对大自然的好奇,将会终生受益。

基于城市公园环境下的自然教育,

可能会成为未来自然教育的一种常态化。

“现在大家没有这么多时间真正体验自然,所以城市研学成为了一个很好的补充,自然教育可能会成为未来的一种常态化教育。”

周忠和院士认为,学地质,确实和自然教育主题贴近,因为有了一个很广阔的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更便于我们有一种更开放的心态探索历史,从而审视当今的地球。

彭毓颖摄

城市中的自然或将成为自然教育的主流阵地吗?

周忠和院士说,大家没有这么多时间真正体验自然,所以城市研学成为了一个很好的补充,这是我认为城市自然生态教育可能会成为未来自然教育的一种常态化的原因。

“至于自然教育其他的重要意义,包括对人的情操、人文素质的培养等等,我觉得自然教育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更好生命的价值,更好尊重生命,而且通过观察可以更好体验生物个体之间的相互合作。”周忠和说,现在很多独生子女没有这样的体验,通过这样的活动,通过他们观察的对象,都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培养一个健全的人格,这恰恰是现代社会所比较欠缺的。

“自然教育,是一种能够更好和世界结合的文化。只有把它结合起来,从小注重培养合格的世界公民,中国才能更好地成为真正的世界大国。”

编者说——

小时候常听同学说,长大以后要成为科学家。我们对科学家的想象,是坐在实验室就能改变世界的人。长大一点,我开始揣测科学家的性格,他们大多一定是高冷的理工男,用数据和客观真实代替千言万语。

周院士是我遇到的第一位科学家。从线上沟通,到真实相处,我记住了三件关于他的小事。

1、认真。研讨会筹备期间,每位专家都需要提前列出个人发言的基本观点,周院士也不例外。11月底,收到周院士的信息,他说最近在外出差,稿子成型但仍需修改,能否晚一天交稿。我们自然欣然答应,并主动提出晚两天也可。但周院士还是按时交稿。

像周院士这样享有很高声誉的科学家,参加国内外各种报告会数不胜数,但是对待我们这次自然教育研讨会,一篇千字提纲字字斟酌,可见“认真”是贯穿科学家人生的一种习惯。

2、自律。东湖、黄鹤楼的自然生态与人文历史是武汉的名片,我们希望周院士能走走看看,记住武汉生态之美。但考虑再三,他还是提前订了机票,“事情很多,就不玩了。”几个字足见他的自律。

3、尊重。由于本次活动议程安排很紧张,他有一件私人活动不得不安排在下午会议期间完成,然后很快返回继续参加我们的活动。并向大家表示“不好意思,我去办了点私事”。这是一份对主办方和其他专家的尊重。

我们所接触的周院士就是这样一个认真谦和的人。

从此我对科学家的认知改变了一些。他与亿万年前的古生物打交道,也有着独特的风趣与时代性。其实他们对世界有着更多千言万语。

因为知识和眼界,他们对事对物有既严谨又友好的弹性。

面对提问,他说,没有愚蠢的问题只有愚蠢的回答。这种自黑、幽默、宽容的科学精神,多么让人喜欢。

(编辑:张轶)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