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的“小叙事”|燃视频

文/李剑(文学博士,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

最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说截至今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短视频用户就占到了87.8%,达到了8.88亿。此外,《中老年人短视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也发布了,说抖音等短视频应用,为老年人获取知识、社交娱乐、展示自我提供了新工具,加强了老年人的社会连接,增进了老年人在退出劳动力市场后的社会适应与社会参与,换言之,短视频不光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网民获取信息的首选,同时也成为老年人社会参与新形式,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数字化生存方式已不可阻挡地成为现实。短视频正越来越深地介入到我们的社会文化的构建与构成当中,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改变着我们每个人。它的发展根植于大众文化,且创作动机、传播对象和发展壮大所依赖的外部环境,都决定了它的“大众化”。今日之大众文化对个体的消解,分工合作的社会化生产模式对个体成就感和重要性的削弱,使得今天的文学艺术创作,比之前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个体表达和个人叙事。

当你打开一个短视频仔细观察,会发现它更倾向“小叙事”。所谓“小叙事”,指的是草根的、民间的、世俗的、个人的、日常的小事情,以及“大叙事”中的小细节、横截面。这让我想起有一个讲述性格内向自卑的女高中生经历的短视频。女生暑假追随母亲去东莞,用存下的钱买了一部翻新的手机,并在备忘录里记录心事。不久后手机被女扒手偷走,当女扒手翻看手机时,才发现手机中藏着一个十几岁少女惊人的秘密。借用这个故事,不仅讲述少女的心事,同时也在探讨现在的生存环境和人与人之间在社会中的微妙关系。关注日常、发现日常之美越来越频繁地成为后现代语境中的主题,鲜少触及战争题材和历史题材、科幻或奇幻题材,即使有,也仅是侧重一个断面或细节。

在科幻短视频《水滴》中,虽然三体世界是一个极其宏大的架构,但导演只截取了三体舰队驶向地球的一个片段。短片从微观世界一镜到底后推,不断放大视野,短片长14分43秒,在11分30秒才展现三体战舰即水滴的全貌,之前出现的场景出现在水滴的背景中,短片几乎对宏大的人类战舰战队未加表现,而是以水滴绝对光滑的反射对比人类粗糙的工艺,不仅控制了成本,规避了小屏幕对展现宏大场景的力不从心,以小见大,而且在气质上契合原著,别出心裁又余味悠长。还有战争题材的短片《音乐的力量》,没有拍摄枪林弹雨的厮杀,而是当一方的狙击手瞄准了垂死的目标,特写给出目标拼尽全力掏出印有儿子合影的怀表,颤抖着吹出一支曲子,拥儿子在怀中的一幕幕浮现眼帘。镜头切到瞄准镜那一端的狙击手被音乐触动久久无法扣动扳机,一曲笛声饱含对远方爱人的思恋,与英军的口琴声遥相呼应。虽看似宏大的主题,但最终回归到家庭和个体的情感上。

这种“小叙事”,也有成本原因。因为历史题材所需要的服装道具投入远比现实题材多,以及历史、战争和科幻奇幻题材的场景设置都需要耗费一定的资金,以及手机观影渐渐成为主流观影方式,但小屏幕本身对于宏大场景的呈现很难直观或恰当。中国两部长篇科幻构想的先行本《时空乱流》和《地矿惊奇》,全片几乎都是大场景呈现,用手机观看,特效加持的外星基地看起来像是精致的玩具模型。

片长短,播放环境随机,外界干扰极大,短视频必须在很短时间内抓住人的注意力。受片长和容量限制,受碎片化观影方式影响,今天的短视频创作,更加讲究“速战速决”,从内容到形式颇具短平快特征,具备“秒级”叙事可能,但这并不意味着是压缩常规电影,将百来分钟的叙事架构削足适履到短短几分钟内。短视频的叙事结构,其实是在传统叙事结构基础上的调整和做出取舍,省略次要故事情节,建立起人为的连续性,在有限的容量中保证故事的完整性。

受这种倾向的影响,近几年就连传统影像,如传统电影和传统纪录片的叙事策略,也开始发生这种由“宏大叙事”向“小叙事”的转变了。

【编辑:贺方程】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