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读书会丨吴家山一小校长李海霞分享《陪伴式成长》 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吴家山第一小学校长李海霞



同学们踊跃发言长江日报记者彭年摄

读书会上,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6日下午,东西湖吴家山第一小学校长李海霞做客长江日报校长读书会,向300余名学生及家长分享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师、心理学家、作家、育儿专家苏珊·施蒂费尔的著作——《陪伴式成长,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引领广大家长回归自己的内心,以开放、尊重、理解的心态对待孩子,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全的人。

爱是接纳——忘掉“完美孩子”

在读书会开启之前,李海霞为每一位家长准备了一首小诗《你的皇冠我的宝贝》。伴随着舒缓的音乐,一位妈妈在女儿的力荐下,朗诵了这首诗,“遇到你的那一天,我把你轻轻放在床上,看见你头戴一个皇冠,像月光、像萤火、像蜻蜓的翅膀……”刚刚读完第一小节,这位妈妈就动情地流下热泪,在场的不少家长也跟着红了眼圈。

李海霞说,作为一名13岁男孩的妈妈,陪伴孩子成长的这些年,她深深感觉到孩子是上天给予她最好的礼物。在父母心里,每个孩子都是戴着皇冠而来的独一无二的宝贝。大家竭尽所能给孩子最好的,还在不断焦虑和担心是不是做到了最好。但,家长自以为是的这些“最好”,并不见得是孩子理想中的“最爱”。

“你爱自己的孩子吗?”李海霞环顾四周,家长们纷纷点头,却发现有的学生略有迟疑地摇着头。一位四年级的女生说,她认为父母更爱“别人家的孩子”。

李海霞说,当孩子出生前,“准爸妈”觉得健康就好;看孩子一天天长大,“年轻爸妈”觉得快乐就好;随着孩子进入小学升到中学,“资深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生活中,孩子们经常听到父母对自己说,“你要像别人家的孩子一样棒,如果你能更听话懂事,学习成绩能更好,爸爸妈妈就高兴了。”殊不知,“完美孩子综合征”已悄然来袭。

在《陪伴式成长,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之所以很难接受孩子本身的样子,其实并不是因为他的行为有问题,而是因为我们会把这个真实的孩子,与我们心目中理想的孩子相比较。虽然孩子达不到我们的期望会令人沮丧,但我们之所以失去冷静,其实不是因为他惹人生气或不听话。我们失去冷静,是因为我们认为他不应该惹人生气或不听话。换而言之,我们之所以难以全身心投入去陪伴孩子,原因在于只存在于我们想象中的“完美孩子”,与眼前这个有血有肉的孩子区别很大。

李海霞说,正如刚才诵读的诗歌中所言,每一个孩子都是戴着皇冠出生的,都有他独一无二之处,只要真正接纳孩子的一切,给予他充分的阳光雨露,相信每个孩子都会成才。

在分享阅读带来的领悟中,李海霞给孩子们创设了充分表达心声的机会。在讨论“你最佩服爸爸妈妈的哪些优点”这一话题时,孩子们发言踊跃,一个个或爱岗敬业或孝顺长辈或勤劳贤惠或克难拼搏的父母形象在孩子们的心目中留下烙印。

“育儿不是一项工作,更是一种精神修行。”李海霞说,书中提到一个观点:父母是一面镜子,我们在其中能看到最好的自己,也能看到最糟糕的自己,能够看到生活中最美妙的时刻,以及最可怕的时刻。对此,她十分认同。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实每个孩子也是父母的老师,让我们有机会面对自己思想和内心中黑暗尘封的角落,为我们创造恰当的条件,让我们学会怎样从旧的模式中解放出来,走向更开明、更充实的生活。

“孩子不是学你说什么,甚至也不是学你做什么,而是学你真正是什么样的人。”李海霞借用奥地利社会哲学家鲁道夫·斯坦纳的一句话与在场的家长共勉。

爱是以身作则——父母是一面镜子

爱是陪伴——建立自信模式的表达

分享会的最后,李海霞安排了一个特别环节,邀请现场部分学生和家长代表共读绘本《会飞的抱抱》。大家站成一个圆,分角色朗读绘本的同时,还要付诸行动——传递爱的“拥抱”。

“亲子之间身体的接触是最好的爱的表达。”李海霞说,中国的父母对孩子的表扬特别吝啬。总是担心若总是表扬孩子,孩子在面对挫折时就没有能力去抗挫。在她看来,这是传统教育的一个误区。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自信心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足够强大,是因为我们内心有爱和信心。亲子之间应该保持健康的界限,父母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需要、愿望、感受和喜好,不会因为孩子与我们不同,就认为他们犯了错误。孩子知道,我们爱的是他们本身,而不是因为他们为我们做了什么,或者是因为他们的成就使我们面上有光。

孩子为什么越大越疏离?

家长:孩子小的时候跟我很亲近,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渐渐疏离了。讨论问题时,我看到孩子眼里时常流露出不屑,就越发不知道该怎么沟通了。

李海霞:有的家长在与孩子交流中,会采取威胁和恐吓的手段,强迫他们屈从于大人的意愿。这种做法也许表面上看来有效,但可能会为之付出很大代价——孩子不跟父母亲近了。还有一种关系模式就是在被动模式下,孩子嘴上说着“是”,心里想着“不”,把别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害怕激怒任何人。良好的亲子关系中,父母要有意识地关注孩子的变化、促进自我的成长,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成就更好的自己。

(长江日报记者向洁通讯员刘玲彭志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