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祭,凝聚民族复兴力量 | 长江评论

长江日报评论员 华智超

今天的中国,任人欺侮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走向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仍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考验。始终继承与发扬伟大民族精神,凝聚团结向上的力量,为了共同梦想而共同奋斗,这是实现中国梦最坚实的底气,也是我们复兴前行的强大动力。

国家公祭日临近,南京多个地铁站点的通道内布置了“和平许愿墙”,市民纷纷写下各自心声

今天是第五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我们共同哀悼南京大屠杀中死难的同胞,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

国家公祭,祀我国殇。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近代百年历史最黑暗、最沉痛、最屈辱的时刻。30万同胞惨遭杀戮,尸体蔽江,水为不流,滔滔江水记录着这段惨无人道的罪行。我们祭奠同胞,纪念这场民族灾难,也是铭记历史,不忘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所曾经历的坎坷命运。

一个民族是有记忆的。每年一度的国家公祭日,唤起民族的共同记忆。百年来,中国人民怀揣着强国之梦不懈追求,每一次历史回望,对那份伤痛的重新审视,都是在发人警醒,都激励着吾辈自强。

百年坎坷路,今日成坦途。“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大屠杀没有击垮中华民族的斗志,全民族奋勇抗争,14年艰苦卓绝浴血奋战,3500万人牺牲,中国人民最终取得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胜利。伟大民族精神,在不屈不挠抵御外辱中愈发淬炼,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靠的就是这样的精神。

回望历史,越能清醒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复兴征程上必然充满艰难险阻。我们曾经历了那么多的艰难困苦,血与火锻造的强大民族体魄,永远要自强不息。在救亡图存中崛起,社会主义改天换地,40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人间奇迹,我们走进了强起来的新时代,这样的民族有什么理由不自信?凭什么不自信?

国家公祭日不仅是一次不忘国耻的鞭策,更是一次矢志复兴的精神洗礼,每一次回望,也使我们更加坚定地向前走。今天的中国,任人欺侮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走向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仍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考验。始终继承与发扬伟大民族精神,凝聚团结向上的力量,为了共同梦想而共同奋斗,这是实现中国梦最坚实的底气,也是我们复兴前行的强大动力。

置身“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思想价值多元多样,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成为一个整体,民族复兴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凝聚全民族的意志和精神。一年一度的国家公祭,是一场全民参与的国家仪式,在这样的仪式中,使我们每一个个体面对共同记忆、共处民族重大时刻,每一个有限的生命进入广袤的历史时空,感受到个人命运和民族命运的那种至深联系。在这样的时刻,民族精神又一次被点燃,中华民族掌握自身命运的意志进一步增强,同心同德向着民族复兴奋勇前进的力量进一步凝聚。

历史,总是在一些重要节点给人们以吸取教训、继续前行的力量。回望和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凝聚起全民族的力量,自信自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就是对历史最好的铭记,对无辜死难的同胞们最好的告慰。

2014年12月13日《长江日报》评论《以崇高的国家情怀纪念民族苦难》:

这不是第一个国家纪念日,但它是第一个国家公祭日。祭奠对象,是日本侵华战争中的遇难者,突出的是人,是生命至高无上的价值。以国家名义哀悼77年前的遇难同胞,是一种国家情怀,也体现了国家理性。国家需要一些仪式,它能够唤起国民的情感,增强各民族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我们的目的非为唤起仇恨,而是敦促全人类认知侵略战争之痛与世界和平之可贵。国家公祭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更是人、个体生命向国家政治中心的回归,这将赋予国家政治、社会治理以活的灵魂。公祭不仅仅是一场庄严仪式,它已经翻开中国政治新的一页。

2017年12月13日《长江日报》评论《公祭益坚强国志》:

我们庆幸自己生活在中国日益强盛的时代。今天的中国人走出国门,已经可以昂首挺胸,旧中国的华人印象早已变成新时代中国人朝气蓬勃的形象。当代中国人,更已不可能体会在家门口还被洋人呼来喝去的感受。行走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惊艳的中国元素,能够感受中国声音、中国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民族复兴的梦想已经发出盛世强音,现代强国的目标已进入清晰的时间安排,伫立在“两个一百年”的时间坐标,回望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坎坷历程,不由得感慨万千,觉今是而昨非。当我们纪念南京大屠杀这段令人心痛的历史,更能清楚今天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延续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重建家国山河的热望。

(长江日报评论员杨京 整理)

【编辑:付豪】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