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观点】在路上

哲学家喜欢绕,武汉话叫揪筋。比如海德格尔总喜欢分清楚“存在”和“存在者”,真要分清楚得是一本晦涩枯燥大书的分量,讲完,写的人累死了,看的人急死了,还不如升斗小民的一两句话来得醒豁。什么叫“存在”,就是看见你看见的;什么是“存在者”,就是看见你想看见的。多一个“想”字,是存在者对存在的遮蔽。

海德格尔晚年讲把握真理的方式就是去蔽,把“我想”放到一边,直面万事万物的存在。让事物走进我们,而不是伸手去取它。而去蔽的最好方式就是“在路上”。

为什么?离开自我的生活,走向远方,按海德格尔的话说,自由地敞开,通向多种可能性,摆脱羁绊,超越现成之物而进入未来的创造,在不同的视野内,显示出存在的全部丰富性。

范春歌是一个真真正正“在路上”的人,好像她的一生尽往野的地方、偏的地方、远的地方走,停不住,又总像在找寻什么。她在一篇散文里说:“我每次出远门的时候,家人都是这样久久地凝视着我的背影,在阳台上目送着我的离去……一年又一年过去了,站在阳台上的亲人一个个离我而去,如今只剩下母亲,以她不变的柔情站在那里。”能想象她写下这段话时,泪浸笔端。也担心她是不是真的找到了——这种担心也多少包含了迈不开腿、不敢去远方的平庸者的小小的自我安慰。

但当我看到范春歌说:“全程都是随机走访。形象地说,两年的长江行颇像一部没有预设角色和情节的电视长剧。每天都充满悬念,时刻都有所期待”时,我觉得她将在路上的行走与追问,变成了倾听、安静地等待,她好像从容了,内敛了,我也突然觉得她找到了。

至于找到了什么,真实?意义?存在?思与诗?说不清楚。耳边倒想起波德莱尔的那句诗:

列车,让我和你同行,轮船带我离开这里,带我走,到远方……

文/周劼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