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大咖共话“心事”:“慢病管理可借鉴疫情防控的经验”

心血管健康公益科普访谈。长江日报记者许魏巍 摄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9月4日讯   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是怎样?哪些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我们应该怎么预防?9月4日,2021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年会暨第14届同济心血管疾病高峰论坛开幕式后,公益心血管科普“院士论坛”——“院士与你谈谈心”,邀请到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汪道文、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霍勇教授等三位大咖共话“心事”。

慢病管理也应该“网格化”

葛均波院士作学术报告。长江日报记者许魏巍 摄

心血管疾病超越肿瘤成为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第一大杀手,已成为心血管学界的共识。葛均波院士表示,不健康饮食、身体活动不足、吸烟等生活方式危险因素的广泛流行,是导致我国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和肥胖的绝对人数不断攀升的重要原因,这将进一步推高我国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他提醒职场人士,关注身心健康,要监控好“三高”指标。

湖北省在2021年起实施“323”攻坚行动,其中包括通过防治结合、医防融合等手段,降低心脑血管病和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发病率和疾病负担。霍勇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传染病和慢病其实有很多共同点,甚至传染病就是一种慢病。”交流中霍勇谈到,传染病和慢病的发病规律虽然不同,但是在预防、公共教育、医学模式等方面有很多相通之处,心血管疾病防治也要“平战结合”,广大老百姓在平日里要重视养成健康行为生活方式,从业者要做好健康知识普及工作。“慢病管理如果能像防控疫情这样做到网格化管理,持之以恒坚持下去,相信我们一定能控制住发病率。”

“保护心血管系统在降低新冠肺炎死亡率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抗疫期间,汪道文曾带领同济心内科医生组建了一支“护心小分队”,部分病例由于合并心血管系统基础疾病,导致患者的死亡率增加。他认为,心血管疾病可防可治,而预防工作仅靠医生、医院的力量是不够的,希望能在政府主导下,进一步加强公众教育,人人成为健康第一责任人。

不是锦旗收得越多就一定是好医生

“院士与你谈谈心”环节中,三位大咖还谈到了好医生的标准。“不是锦旗收得越多,就一定是好医生。”葛均波院士的观点引发现场共鸣,“临床中我们看到有的医生收到很多表扬信,但他的医术可能并不是那么高”。

心血管健康公益科普访谈。长江日报记者许魏巍 摄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都无法忽视的重大健康问题,健康中国是我们一代代要为之努力和奋斗的目标。”谈及对青年医师的期待,葛均波院士说,医学是科学,也是社会学,医生不仅要医术好,还要医德高,缺一不可。

“医学需要温度,要以能者为师,以患者为师。”汪道文教授谈到,后疫情时代,医生要更加重视健康科普,并带动基层服务能力提高。

“要想实现健康中国,要从我做起,从心血管医师做起。”霍勇教授则呼吁大家,关注心脏健康,拥抱幸福生活。(长江日报记者王恺凝  武叶  通讯员童萱  长江日报摄影记者许魏巍)

【编辑:余丽娜】

(作者:王恺凝 武叶 许魏巍)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