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捕两年半,巡查人员的湖面航行距离几乎绕地球三圈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9月6日讯(记者潘璐 胡毅)夏末初秋的武湖,湖水清澈,4.6万亩湖面波光粼粼。这个湖泊最大长度11300米,最大宽度8500米,跨新洲和黄陂两个区,周边有19个自然村。2020年退垸还湖后,水域岸线从原来的70多公里扩展到现在的近100公里。武湖黄颡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禁渔和长江有区别,长江允许休闲垂钓,但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禁止任何形式的捕鱼和垂钓。这样才能切实保护品种和生态。

“可以说,两年半以来,我们工作是艰难的,但是卓有成效!”武湖公司负责人说。

水上管护一部从“孤岛”出发巡查。记者潘璐 胡毅 摄

放弃3000余万元产值

武湖黄颡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设立于2012年。2017年11月,农业农村部发布《农业部关于公布率先全面禁捕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名录的通告》,我市共有3家国家级、1家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均要求在2018年底前发布禁捕公告,全面禁止所有生产性捕捞工作。

2018年春季,武湖公司开展生态保护暨增殖放流活动,投放200多万斤鱼苗。这批鱼苗如果到2019年春节前后出水,产量能达到500万斤,产值近3000万元。

公司的工作人员,都从事养殖工作——清除水草、管理通江闸口、捕捞季捞鱼。全面禁捕后,以前的生产员工转岗为管护员,被编为5支管护队伍,24小时不间断分区巡查百公里武湖湖岸。禁渔两年半以来,管护队员的巡查快艇绕湖面的航行距离几乎绕地球三圈。

坚持驻守湖中央“孤岛”

5个管护部里,44岁的汪瑞雪是管护一部的队长,他带领队员驻守在湖中央的“孤岛”上,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船。

从武湖公司坐上巡查快艇,行驶近10分钟,就可以看到湖上一座两层小楼,像湖中心的孤岛——这就是管护一部4个人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七八月是涨水季,武湖和七条江相连,水位达到20米,小楼前的台阶只剩下三级。汪瑞雪告诉记者,2020年夏季雨水多,湖面水位近22米,连一楼的走廊都被淹没了。他们的活动地方更小了。

两层小楼,一楼是厨房、活动室,二楼是宿舍,4个人的生活,全部在这方寸之间。“我们一个月休息4天,其他时间都待在这里,随时巡查,不分昼夜。”汪瑞雪说。

不巡查的时候,做饭、在跑步机上锻炼身体,80多平方米的空间就是他们全部的活动范围。日复一日,枯燥、寂寞,但他们仍然坚守。

至于为什么把管护一部的房子建在湖面上,也是有讲究的。从地图上,武湖这个湖像人的手,手掌和四根伸出去的手指。管护一部就在“虎口”的位置。在这个位置设置一个“哨所”,“辐射”的范围更广。同时还有更深的考虑,管护部放在湖中间,作为“大本营”来说更安全。

昼夜巡查偷捕、垂钓

武湖的禁捕是全面的,这就意味着工作更为繁重。职业非法捕捞者后半夜“出动”,休闲垂钓的人白天、节假日垂钓,巡查起来真的不分昼夜。

百公里的湖岸线,19个自然村湾,职业偷捕者更容易隐匿其中,让人防不胜防。湖岸边水草多,偷捕工具也更容易藏匿。禁捕巡查在明处,一举一动被偷捕者研究透彻,偷捕者在暗处,随时打游击。因此,巡查并不能设置排班表格和具体时间。

今年春季,管护一部发现,武湖岸边的金咀村有职业偷捕人,假装在村里承包鱼塘养鱼,实际在湖中用下丝网和地笼等方式偷捕。偷捕人是惯犯,非常狡猾,有丰富的反侦察经验。因此管护一部在发现湖中的丝网时按兵不动,慢慢掌握了偷捕人收网捕鱼的规律。2021年4月8日夜晚下着雨,管护一部和其他来增援的同事,早早就把船驶到“埋伏圈”外,关掉船的发动机以免打草惊蛇。终于在4月9日凌晨两点多,偷捕前来收网。此时埋伏在岸边和水里的管护人员这才出动,当场人赃并获。“抓偷捕者最难的就是人赃并获,很多时候他们会在最后一刻丢下网,让我们所有的工作都前功尽弃。”武湖公司负责人说。

经过两年多的禁捕,武湖中的大鱼越来越多。七八斤左右的鱼很多,十五六斤的鱼也不少。尽管武湖公司禁捕管护团队加大了宣传力度,但因偷钓者常在此处钓到大鱼,收益较大,引来更多的钓友来此垂钓。尤其在节假日,管护部的巡查劝导任务更重。每一处的湖汊,每一丛湖边的水草都要一一巡到,耐心解释政策,让钓友离开。

终于,武湖管护队迎来高科技的帮助。14个摄像头将湖岸全覆盖,摄像头联动管护队员手机,有风吹草动再出动,更加有的放矢。

水好了,鱼多了。武湖的发展规划也在禁渔中更加清晰。从休闲旅游的角度来规划发展,让武湖变成武汉市民喜爱的大花园,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编辑:张靖】

(作者:潘璐 胡毅)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