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洲区辛冲街朱岗村朱哲良:从种菇赔钱到养鸡开店,农业培训让我敢于折腾

2018年12月14日,朱哲良和大女儿朱珍荣(右一)、儿媳孙文英(左一)、孙子锐锐合影。记者任勇 摄

2015年10月25日,新洲区经济作物技术站站长左细明(右)向朱哲良传授种植白灵菇的知识。记者任勇 摄

长江日报讯 我叫朱哲良,今年64岁。年轻时一场意外使我的大脑受伤,后又陆续被诊断出脑部萎缩和腰椎肥大,这些病症都不适合再干体力活。

36岁时,妻子离我们而去。为照顾3个年幼的孩子,我没法外出打工,只能在家种点粮食。那个年头别说攒钱了,能借到钱过日子已算不错。好不容易把孩子带大,日子依然艰难。

为了脱贫,我们全家人尽可能地打工找活。村里为了帮我们脱贫致富,专门请来农业专家看水土,后来村里决定集体种植白灵菇,我也加入进去。刚开始我不懂种植技术,把白灵菇都整坏了,头两年不仅没赚到钱还赔了。我请教村里其他人,跟着他们学,后来就越种越好。白灵菇一年只种3个月,我种了1万多袋,一次能赚9000元。

听说现在土鸡蛮值钱,养菇之后我就开始琢磨养土鸡,捡土鸡蛋。我在村里找了块空地,养了1400只鸡。一只土鸡能卖百把元,一个土鸡蛋可以卖1.2元,如果养得好,一年也能赚1万多元。

为了让日子过好,我想了不少招。养鸡一个月后,我又开始想做些小生意。村里看我家一直很困难,就给我出主意在村里开个副食店,便民店开张后,刚开始,我也不晓得卖啥好,也不晓得顾客需要什么,空荡荡的店子都没填满。后来村里人告诉我需要啥我就卖啥,还慢慢地还学会了进货和算账。去年我的小卖部赚了1万多元,养鸡也赚了1万多元,日子比以前强多了。

这两年因天气原因没再种白灵菇,但田地也没荒着,我在地里种了白菜、萝卜、莴笋、菠菜、菜薹等上十种蔬菜,自家人吃菜都吃不完,多的还能喂鸡。

2017年我们家终于脱贫了,日子过好了家里喜事也多。两个女儿都已出嫁,儿子也娶上了媳妇儿,还添了个大胖孙子。儿子原本是水电工,十多年前在做工时突然晕倒,后被诊断出得了脑积水。之前儿子在新洲打工,现在他成家立业,对家庭的责任更大,现在在武汉市区从事水电维修工作。

到年底儿女们都会回来一起过年,看来日子过好了,什么事儿都能顺,只有不停地奔才会有盼头。

今年11月份,我还第一次出省旅游了,在北京玩了4天,逛了很多景点,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因为村里有个“惠农”的旅游机会,688元就能到北京旅游,大女儿就帮我报了个旅游团,让我出去走走看看。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首都,看到天安门前的毛主席像别提心里多激动了。我还在天安门前照了相,在我们那个年代,能在天安门前照个相是顶时髦的事。4天时间里,我走了很多地方,清早去看升国旗、爬了长城,还去了“鸟巢”和故宫。

能出一趟远门不容易,以前连想都不敢想,虽然有点累但非常开心。听说北京烤鸭很出名,但导游说吃烤鸭一个人要200元,我没吃。能出门开开眼界就可以了,钱不能乱花。(口述:朱哲良 整理:记者林敏)

前任朱岗村干部朱宏义

帮想脱贫的农户提升农业技能

朱哲良在村里是个可怜人,他一个人把3个孩子拉扯大。老朱的侄儿一家在外打工,就把靠村路的门面借给他开店,不收租金。村干部为了让他安心开店,帮他跑营业执照,还给他办下了烟草专卖许可证。

2015年初,朱哲良准备养鸡,买了1400只小鸡苗。买回鸡苗后,先养在屋里,天气暖和了把小鸡挪到室外后,小鸡苗就开始成堆死亡。后来区里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兽医师程锦华去帮他,诊断出是老朱没有搞好环境卫生,虽然有一定的养殖经验,但环境跟不上,小鸡容易得鸡白痢和球虫病。程医师建议他系统地学点养鸡技术,光靠自己摸索损失太大。

后来朱哲良听了专家的意见,2016年夏天新洲区有农技培训班,朱哲良就关了3天的店子,早出晚归地去学习,还带回来几本书看,学了些种植和养殖的技术后,明显看得出他越做越好了。

新洲区辛冲街道教育总支是朱岗村的对口扶贫单位,扶贫队经常下村联系贫困户了解需求,帮助解决一些困难。特别是帮贫困户家的孩子读书,进行扶智助学。同时,开办社区教育学校每年对贫困户进行继续教育培训,提升劳动能力,每年培训数百人次,这些措施对他们帮助都非常大。(口述:朱宏义 整理:记者林敏)

记者手记

“想折腾”“能折腾” 变成了“会折腾”

2018年12月14日,朱哲良在自家后院摘桔子。记者任勇 摄

12月14日来到朱哲良家时,他正在后院架梯摘桔子。看到我们后,他满脸笑意地说让我们也尝尝他自己种的桔子。虽说跟朱家相隔上百公里,但每次去看他就如走亲戚般亲切。

离2015年10月第一次见到朱哲良已过去3年时间,还记得他那时晒得黑黑的面庞,礼貌却拘谨,谈起家庭情况声音微弱得几乎听不见,眉头紧锁,不时叹气。

3年来,朱师傅靠自己勤劳的双手,不服输的劲头,一刻不停地“折腾”着自己的生活。从种白灵菇到开副食店,又到养鸡养羊,还种了各种蔬菜,小店从生意冷清到现在已然成为村里的“老年人活动中心”。养鸡虽不太成功,但他又不停地尝试在地里种蔬菜、种西瓜等经济作物,改善了生活。

我这3年去拜访他,无论是烈日当空的地里,还是寒冬腊月的小店里,印象最深的就是朱哲良总是忙活个不停,每次他总能告诉我一些他正在做或打算做的新鲜事儿。

这次村里换届,听说新一届的村干部找他商量再重新种植白灵菇。朱师傅告诉我,他正在考虑,如果有销路,他愿意继续种菇,并带着其他村民一起种。问起他最近又种啥“新产品”没,果然又让我很惊喜。他今年春季种了甘蔗,怕天冷冻坏了,现在放在棚子里,他说年边上十里八乡如果有戏班子,甘蔗就会很好卖,赚个几千块钱没问题。

看到朱师傅总能赚到钱,我真是由衷地高兴。我越发佩服这个智慧又勤劳的朱师傅,他愿意抓住一切有可能变好的机会,即便可能只有一点点改善,他都不吝投入巨大的努力和热情。这种“想折腾”“能折腾”终于变成了“会折腾”,他为自己的脱贫找到一条出路,同时解开了属于他的生活密码。

我仅以旁观者的角度记录着朱哲良家的改变,3年来,我真实地看到朱哲良的笑容越来越多,感受到他的快乐和满足。他的成功,会让勤劳智慧的人们看到希望。(记者林敏)

朱哲良

被帮扶脱贫之路

2015年3月

第一次养鸡折了一半,准备再买一批小鸡苗。

2015年10月

想开副食店补贴生活。

2016年5月

种白灵菇遇减产,想贷款10万元扩大种植。

2016年8月

连日暴雨中死了130多只鸡,便利店周转缺资金得到帮助。

2017年2月

朱哲良家脱贫出列。

2017年7月

想为儿子谋份工作的愿望实现。

2017年末

小女儿出嫁。

2018年1月

儿子成家立业。

2018年11月

第一次到首都北京旅游,高兴地清早去看升国旗、爬了长城。喜添小孙子。

(整理:记者林敏 摄影:记者任勇 统筹:兰家兴)

【编辑:金鑫】

(作者:林敏)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