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花园模式:居民自治让老旧社区常治常青

编者按——

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武汉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五种模式,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基层党组织切实领导好社区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

常青花园志愿者义务巡逻

长江日报融媒体12月25日讯 (记者 黄金) “为人诚信金铺路,处事公平福叩门。”智能单元门两旁,木制对联将门楼装点得古色古香。推开单元门又是一幅光景,楼道内墙面白净,所有线路规整收纳。居民创作的书画作品被精心装裱,装饰于楼道间。来往的邻里相互问候,笑容满盈。

这里是常青花园最“高龄”的一社区。尽管距离首批居民入住22年,常青花园也早已开发至六期,但第一栋竖起的楼房不仅保持了祥和雅致的风味,还与时俱进更换了新小区才有的设备。

“小区在变老,我们在为它‘抗衰’。”丁永亮是常青花园一社区三村支部书记。他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此前小区单元门一直是老式铁门,使用时间一长,铁生锈、对讲机坏,不仅门脸不好看,安全也有隐患。今年,常青花园继续大力开展楼道文化建设,更换单元门的意愿十分突出。

可这些钱从哪里出?公共维修资金有限,居民又普遍没有自费意识,一扇门的小事难住了大家。

为此,常青花园发动“党工委—社区‘大党委’—网格党组织—楼栋党小组—党员”的组织优势,一批基层党员主动上门做工作。

三村村长、老党员钱文彩和村中的10个楼栋长挨家挨户敲门,讲解自费换门的必要性。一些居民不理解,“这些是社区管的事,物业管的事,怎么要自己花钱来安?”钱文彩解释,社区中的不少事要依靠居民自治。

一栋居民楼里,只有10户居民同意,另外7户不同意。钱文彩和丁永亮先行垫付款项,“让智能门的作用改变居民思想。”

门安好后,一社区继而粉刷楼道,装点居民书画作品,楼栋焕然一新。大家觉出变化,将平摊的换门费交给钱文彩。

“单元楼栋的治理,放大后就是社区治理。”常青花园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常青花园是武汉市最早的大型安居工程,目前共有居民11万余人,社区管理者100余人。这一差值促使常青花园通过培养居民主体责任意识,降低社会治理成本的治理方式,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

常青花园通过建立社区大党委,构建“党工委—社区‘大党委’—网格党组织—楼栋党小组—党员”互联互通互动的组织和工作体系,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四联四对接”“三事分流”在内的多项工作制度,将企业、学校、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坚强战斗堡垒。居民自发形成的志愿服务队伍,遍布社区各角落,每五个常青花园人中,就有一人是志愿者。

老旧社区常治常新、常治常青。自首批居民入住以来,常青花园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全国百佳学习型社区”等称号。

常青花园一社区三村村长钱文彩觉得这里住着舒坦,总向身边人推荐,“来常青花园走一圈,你就想住在这了”。到现在,钱文彩的亲朋好友中,共有11户先后入住常青花园。

【编辑:符樱】

(作者:黄金)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