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评论丨楼高了,别丢失了邻里温情

长江日报评论员杨京

据《长江日报》报道,汉口某小区两户楼上楼下的居民,因噪音问题产生矛盾后协调未果,楼上开始用锤子砸地板,楼下则装上“震楼器”回敬。结果上下左右10余户人家均受到殃及,居民的正常睡眠无法保障,工作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好邻居金不换”“远亲不如近邻”,这些都是蕴藏在中华文化里的朴素的生活道理,是我们中国人认识和处理邻里关系的智慧结晶。楼上楼下,隔壁左右,理应相亲相睦,没有解不开的结。就像上面提到的这两户居民,一度闹得不可开交,后来在社区和物业的调解下,两家人最终“握手言和”,承诺不再互扰了。

近些年来,邻里话题时常引起关注,邻里之间小摩擦、闹别扭上升到矛盾冲突的事情也时有发生。比如阳台晾晒,楼上浇花水滴到楼下被单上;又比如饲养宠物,谁家的狗总是犬吠不停很吵人;还有诸如电梯里抽烟、扔垃圾等,最让人头痛的大约要算“高空抛物”,已经从不文明转向人身伤害事故。

而上述报道中的因楼上楼下、隔壁左右噪音干扰而起纠纷的,就更常见了。淘宝上还有各种“扰邻神器”售卖,不但脑洞大开,而且理直气壮。新闻中的“震楼器”就是传说中的一种扰邻神器。

中国人历来重人情,重邻里关系。为什么现在邻里之间,时常发生矛盾和摩擦呢?这恐怕与最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社会结构和形态发生变革与重组,人们居住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新变化有很大关系。

中国人正在从“熟人社会”进入“陌生人社会”,从“单位人”转成“公共人”,从低密度聚居变成高密度聚居。在人群相处中,过去,农村基本上靠“乡里乡亲”的共同价值,城市则以“家属大院”熟人的相处原则。 如今,人们居住更密集,二三十层的高层住宅成为主流,同时熟人社会瓦解,现代居民小区中,虽然空间距离大大拉近,相互之间可能不认识楼上楼下,隔壁左右。

这是一种新的邻里关系,而又是我们最常面对、日常起居的一种关系。在“人情”作为熟人社会邻里关系润滑剂的作用消退后,新型邻里关系间,能不能有新的粘合剂和润滑剂,能不能在新型关系中及时转变角色,做一个游刃有余的“小区人”。

人与人相处,有摩擦不可避免 ,理想情况下双方各让一步,谅解宽容,达成共识。难以达成共识的话,外部力量可适当推动,比如社区委员会、物业公司,以及一些社区中试行的楼长、单元长等,都可以发挥调解功能。

邻里关系看上去是小事,却关系到社会和谐;表面上是住户与住户的私事,从深层次看,它连接着社会文明风尚。正所谓“邻居好,赛金宝”,和睦的邻里关系是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邻里关系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新变化,呈现出新特点,创新社区治理,及时调适,向着文明、有序、讲礼、尚理的方向去,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感便能花开在社区、增进在身边。

【编辑:刘思】

(作者:杨京)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