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城市发展呼唤新型邻里关系

长江日报评论员杨京

据《长江日报》报道,汉口某小区两户楼上楼下的居民,因噪音问题产生矛盾后协调未果,楼上开始用锤子砸地板,楼下则装上“震楼器”回敬。结果上下左右10余户人家均受到殃及,居民的正常睡眠无法保障,工作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好邻居金不换”“远亲不如近邻”,这些都是蕴藏在中华文化里的朴素的生活道理,是我们中国人认识和处理邻里关系的智慧结晶。楼上楼下,隔壁左右,理应相亲相睦,没有解不开的结。就像上面提到的这两户居民,一度闹得不可开交,后来在社区和物业的调解下,两家人最终“握手言和”,承诺不再互扰。

近些年来,邻里话题时常引起关注,邻里之间小摩擦、闹别扭上升到矛盾冲突的事情也时有发生。比如阳台晾晒,楼上浇花水滴到楼下被单上;又比如饲养宠物,谁家的狗总是犬吠不停很吵人;还有诸如电梯里抽烟、扔垃圾等,最让人头痛的大约要算“高空抛物”,已经从不文明转向人身伤害事故。

而上述报道中的因楼上楼下、隔壁左右噪音干扰而起纠纷的,就更常见了。淘宝上还有各种“扰邻神器”售卖,不但脑洞大开,而且理直气壮。新闻中的“震楼器”就是传说中的一种扰邻神器。

中国人历来重人情,重邻里关系。为什么现在邻里之间时常发生矛盾和摩擦呢?这恐怕与最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社会结构和形态发生变革与重组,人们居住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新变化有很大关系。

中国人正在从“熟人社会”进入“陌生人社会”,从“单位人”转成“公共人”,从低密度聚居变成高密度聚居。在人群相处中,过去,农村基本上靠“乡里乡亲”的共同价值,城市则以“家属大院”熟人的相处原则。如今,人们居住更密集,二三十层的高层住宅成为主流,同时熟人社会瓦解,现代居民小区中,虽然空间距离大大拉近,“相见不相识”的状况仍然普遍。

这是一种新的邻里关系,而又是我们最常面对、日常起居的一种关系。在“人情”作为熟人社会邻里关系润滑剂的作用消退后,新型邻里关系间,能不能有新的粘合剂和润滑剂,能不能在新型关系中及时转变角色,做一个游刃有余的“小区人”。

人与人相处,有摩擦不可避免,理想情况下双方各让一步,谅解宽容,达成共识。难以达成共识的话,基层组织和社会力量可发挥作用,比如社区委员会、物业公司,以及一些社区中试行的楼长、单元长等,都可以发挥调解功能。

邻里关系看上去是小事,却关系到社会和谐;表面上是住户与住户的私事,从深层次看,它关系到社会治理,连接着公共文明风尚。正所谓“邻居好,赛金宝”,和睦的邻里关系是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邻里关系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新变化,呈现出新特点,创新社区治理,及时调适,向着文明、有序、讲礼、尚理的方向去,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感便能花开在社区、增进在身边。


邻里处理矛盾有这些招

调解员化解楼层漏水和噪音扰民

社区:海口市琼山区绿色佳园小区

楼层漏水和噪音扰民的问题,在社区生活中存在不少。海口市绿色佳园小区推行“小区物调委+司法所”模式,成功调处了纠纷1902宗。

小区物调委有物业人员,也有业主代表。小区充分运用了业主之间相互熟悉的关系,以“熟人”关系进行调解。当问题调解不了的时候,就会及时把问题反馈给司法所,借助司法机关的权威性来解决双方的矛盾。

让邻里之间更加亲密

社区:温州市鹿城区新田园社区

温州新田园社区作为一个近年来新建的社区,是一个多元化的社群,内有安置房、经济适用房、商品房、人才公寓等各种类型的房屋。为了让邻里之间更加亲和起来,新田园社区施行了“红色管家”工程,开发了“幸福邻里”APP。

居民可在线学习召开各类党建相关课程以及会议,还会不定期组织活动,让居民们在一次次的互动中增进了解,越来越亲和。打造这个平台,是希望能让人走出去,改变“关上门,世界与我无关”的邻里关系。

治理高空抛物的追踪“神器”

社区:武汉市汉阳区龙阳街汉欣苑小区

在小区里,有27个高清摄像头分布在各楼楼顶,从不同视角对小区楼栋进行24小时实时监控。有任何东西从楼顶刮下来,指挥系统就会显示预警信号。

这种智能系统叫周界防范系统,采用地面监控和鸟瞰监控相结合的方式,会根据预先设置的报警规则自动报警,通知相关人员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同时,系统有高清录像功能,可以通过回放录像,快速锁定楼层和相关责任人。

(长江日报评论员李尔静 整理)

【编辑 李尔静】


(作者:杨京 李尔静)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