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心所欲地吃,反正总能吐”,专家:催吐会有不可预知的危险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讯(记者张维纳)一阵水流哗哗声后,小越舒坦了。她把刚刚拍下的照片发给记者,照片上,一摊黄色胆汁漂在马桶里,“这次有点狠,胆汁都吐出来了”。小越18岁,每次吃完饭,她都要躲进卫生间,将一根70厘米长的催吐管从自己的嘴巴插入,经过咽喉和食管,插入胃部,将刚刚吃下去的食物通过管道吐出来。催吐这件事,小越偷偷做了两年。如今,身高1.6米的她仅35公斤。

记者在电商平台购买的催吐管。记者任勇 摄

当下,病态审美在不断地加剧整个社会的容貌焦虑。近日,受访专家告诉记者,进食障碍是一种精神类疾病,主要临床特征为进食行为异常,患者对体重和体型过分关注。对催吐形成依赖的人多患有贪食症。一组数据显示,进食障碍患者近年逐年增多。

女孩小越

随心所欲地吃,反正总能吐

时间倒回到2019年年初,16岁的小越体重约56公斤,开始爱美的她觉得自己胖了,“要瘦,哪有漂亮女生允许自己体重过百。”

为了减肥,她开始疯狂节食。有多疯狂?早上一个鸡蛋,中午一根玉米,晚饭不吃,坚持了两个月,迅速瘦到了40公斤。但过度节食的后果是失控暴食。瘦身后,小越又开启了暴饮暴食模式,体重很快又过了百。

通过百度贴吧中的“催吐吧”,小越第一次知道,饭后催吐既可以暴饮暴食满足味蕾,又能保持消瘦身材,“一举多得”。2019年6月,小越开始了催吐生活,她开始将催吐管插入胃部,通过异物刺激呕吐,达到减肥目的。

开始催吐后,小越迎来了新生活,她可以肆无忌惮地享受美食,也无须担心体重问题。她一边吃一边瘦,不到一个月,就瘦到了35公斤。

如今,她一天吃四五餐。翻看小越的外卖记录,一顿午饭,她可以吃一份麻辣烫、两个汉堡、两杯奶茶。即使是晚上10点,如果想吃夜宵,小越也会立马下单,“随心所欲地吃,反正总能吐。”直到现在,父母仍不知道纤瘦的女儿一个人躲在洗手间偷偷催吐。

催吐两年,小越的面颊开始变宽,下颌线处有明显凸起,这是催吐者都要面对的容貌变化。但小越知道,这还不是催吐的最大危害。

网络乱象

“催吐吧”以隐蔽方式重现

催吐群体自称为“兔子”,“兔子的谐音就是‘吐子’,隐喻兔子们每天在暴食后催吐。”催吐群体成员多为年轻女性,很多人在未成年时就开始催吐,对身材有着近乎狂热的偏执。

催吐群体的秘密根据地是百度贴吧。今年年初,有媒体报道过催吐群体,之后百度贴吧中的“催吐吧”就被封停了。“催吐吧”被封停后,很快,他们又转移到了更为隐蔽的“绊吧”。为了掩人耳目,这些曾经自称“兔子”的催吐群体,开始用暗语和缩写代替敏感词。贴吧中,大家聊的话题集中在三个方面:一种是晒美食,越多越好;一种是晒体重,越瘦越好;一种是经验帖,大家分享“怎么吃更容易吐出来,吃什么更省钱”。

“这是一个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组织”,小越告诉记者,正如他们自比的兔子,柔弱、警觉,一有风吹草动就飞速逃走,但与此同时,又有顽强的生命力。

记者暗访

电商平台上仍可买催吐管

此前,媒体曝光过“催吐吧”以及网络电商平台销售催吐管。如今“催吐吧”重出江湖,重新出现的还有催吐管。

记者通过淘宝以“催吐管”“仙女管”关键词搜索时,页面自动跳转出“拒绝身材焦虑  自信的仙女,你最美!”的提示页,通过拼多多电商平台搜索“催吐”等关联词后,仍有催吐管、催吐片等商品销售。

记者咨询其中一家店铺,了解到催吐管共有4种型号,直径分别为10毫米、12毫米、14毫米、16毫米。听闻记者是催吐新手,卖家建议记者全套购买,“10毫米和12毫米是用来开嗓的,14毫米和16毫米可以吐食物”。

记者下单购买后,卖家主动添加了记者微信。卖家告诉记者,为了沟通安全,不能在电商平台教授使用方法,需要通过微信沟通,“10分钟包教包会”。

3天后,记者收到了催吐管,用软尺测量购买的催吐管,显示有70厘米长,差不多有一个成年人的手指粗。催吐管是典型的“三无”产品,上面没有任何标识和字样。

卖家后又将记者拉进了一个“仙女俱乐部”的微信群,这是卖家创建的催吐交流群。在百人聚集的“仙女俱乐部”群中,大家自觉标明各自的目标体重。记者看到,35公斤-40公斤是大家期待最多的体重范围。

切肤之痛

催吐是在和魔鬼做交易

采访对象向记者展示催吐管。

记者网上下单催吐管时,曾想过亲身尝试。但在收到商品后,迟迟不敢将那根与胳膊一样长、手指一样粗的塑料管插入胃中。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吴轲教授提醒记者:不要做危险尝试。他严肃地表示,当你在非专业医学状态下,将一根管子吞进去后,会有一系列不可预知的危险发生。

吴轲教授解释,人体相关组织经催吐管反复摩擦,会引发水肿,严重者会引起窒息。同时损伤食道黏膜,可能会引起反流性食管炎发生,而一些慢性炎症也会有肿瘤癌变风险。

“人的胃受神经支配,暴饮暴食后再暴力催吐,最终会形成条件反射,身体开始依赖催吐。”作为胃肠外科专家,吴轲教授也充满疑问:哪里来的勇气敢将这根管子插进胃里?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创伤病区主任张淑芳表示,敢将催吐管插进胃里,说明催吐者的精神状态异于常人。

2002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开始使用电脑进行数据统计,那时全年仅有一例进食障碍病例住院,门诊就诊进食障碍者仅8人次。2005年后就诊病例逐年增加,由两位数增加到了三位数;2012年后更是显著攀升,2016年进食障碍的就诊人数超过1100人次,2019年已超过2700人次。

这个暑假,小越在百度贴吧中反复劝说那些希望通过催吐减肥的网友:“不要尝试,催吐是在和魔鬼做交易。”

专家提醒

对催吐形成依赖的人

多患有贪食症

进食障碍患者逐年增多,张淑芳也有同样的感受。7月初,张淑芳的诊室里来了一对母女,女儿可心身高1.7米,体重37公斤,催吐4年,除了严重营养不良外,已停经两年。精神状态上,可心情绪麻木、反应迟钝、内心空虚。还曾用美工刀轻微划伤自己手臂,以体验存在感。

可心被确诊为进食障碍。进食障碍是一种精神类疾病,包括“厌食症”和“贪食症”,主要临床特征为进食行为异常,患者对体重和体型过分关注。

张淑芳介绍,对催吐形成依赖的人多患有贪食症。“对于贪食症患者来说,暴食像是吸食毒品,对食物的渴求让她无法遏制,催吐则让她有沉醉的快感。”

当下,少女感、蚂蚁腰、BM风等“白幼瘦”病态审美在不断地加剧整个社会的容貌焦虑。除了社会营造的病态化审美,张淑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多次提醒,进食障碍患者的进食行为通常是被一些负面情绪所驱使——比如家庭带来的压力或创伤重现的焦虑。“患者通常会表现出低自尊和完美主义,希望讨好他人,无法拥有健康完善的人际关系。改变进食行为成为他们逃避情绪的应对方式。”

患者可心在自述中称,她性格内向压抑,缺乏安全感,追求完美。而父母性格急躁,常常争吵,并将可心卷入父母的矛盾冲突中。张淑芳提到,进食障碍更像是一个“显示器”,反映出家庭内部的问题和冲突。

暑假期间,可心在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治疗了一个月,8月初,她申请出院回家,张淑芳对她仍有担心,“如果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和帮助,凭借她的个人力量,很难摆脱病症”。

(应采访者要求,文中小越、可心为化名)

【编辑:张靖】

(作者:张维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