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今年的农民丰收节,意义非凡。

中国共产党迎来了百年华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启航了新征程,中华民族也在这一年,实现了摆脱贫困的千年梦想。

民之大事在于农,农是中华文明的立根之基。中国几千年的乡土生活、农业生产,孕育了悠久而厚重的农耕文明。几千年来,摆脱贫困、丰衣足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渴望,是中华民族为之追求千年的夙愿和理想。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直到近半个世纪前,改革开放之初,中国还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农村地区有80%属贫困人口。

四十多年,天翻地覆。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庄严宣告,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这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这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就在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的同一天,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三农”工作重心发生了历史性转移,这种“无缝对接”,意义深远——这意味着,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奔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乡村不发展,中国就不可能真正发展;乡村社会不实现小康,中国社会就不可能全面实现小康;乡土文化得不到重构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弘扬。振兴乡村对于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为中部地区超大城市,武汉有230万人生活在农村,地处中国著名的鱼米之乡,武汉拥有广阔的希望田野,在奔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农业强,农村美,农业富”是武汉三农发展总目标。当下,武汉正在加快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崭新的机遇和挑战。守稳守好农业基本盘,发挥好“三农”压舱石作用,对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在各种风险挑战中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意义重大。

乡村潜力无限,振兴大有可为。武汉市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战略部署,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积极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积极推进武汉市“三乡工程”实施,吸引市民下乡、服务乡村发展;推进武汉城乡更广泛交流、更深入对接、更有效互动;聚焦三农科技队伍,推广农科技术,积极交流信息碰撞思想……在第四个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长江日报《大地 武汉乡村振兴》创刊,这是全国党报中第一份以“乡村振兴”命名,并以乡村振兴建设活动为主要报道内容的新闻专刊,将为乡村振兴事业的建设者和奋斗者们,提供交流平台,思想高地,心灵家园。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丝毫不亚于脱贫攻坚。让我们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在希望的田野上唱响时代之歌,在共同富裕的大道上谱写更辉煌的篇章。(长江日报报评论员鲁珊

【院士寄语】

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

助力武汉农民丰收 多倍体水稻大有可为

近日,听闻武汉首个农业周刊《大地周刊》创刊,植物遗传育种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表示祝贺,并欣然提笔写下:助力武汉农民丰收 多倍体水稻大有可为。

近年来,湖北武汉组织力量聚焦多倍体水稻研发,成果斐然。去年12月,在汉举办的多倍体水稻成果专家评价会上,专家组一致认为,武汉专家团队利用远缘杂交和染色体加倍创立了多倍体水稻育种理论和新技术,创制了系列多倍体水稻新种质,实现了原始创新,项目科技成果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谢华安表示,希望武汉加力多倍体水稻研发,为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提供新方案。(长江日报记者周韧 通讯员项俊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邓子新:

推介武汉农业科技新成果

助力实施乡村振兴大战略

【编辑:张靖】

(作者:周韧)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